吴文化地名---锦帆路
锦帆路,平行于人民路和五卅路之间,南起十梓街,北至干将东路,长560米,宽约10米。原为弹石路面,1986年改为沥青路面。
锦帆路原为吴子城西城濠,古名锦帆泾、锦泛泾。其来历,一说是春秋时吴王与宫女乘舟挂锦帆游乐于此。范成大《吴郡志》卷十八:“锦帆泾,即城里沿城濠也。相传吴王锦帆以游。今濠故在,亦通大舟,间为民间所浸,有不通处。”明王鏊《姑苏志》卷三十二:“锦帆泾,即旧子城濠也。世传吴王尝作锦帆以游,故名。在大街西,贯乐桥南北市,直抵报恩寺。”一说因泾旁遍植桃柳,春日倒影水中如泛锦,故名。卢熊《苏州府志》:“旧志云:‘锦帆泾即城里沿城濠也。相传吴王为锦帆以游,今濠固在,亦通大舟,间为民间所侵,有不通处。’今之市河,南自憩桥,北出香花桥之西,乃昔之新河,即锦泛泾也。盖自古沿河无民居,两岸栽植花柳,春时映水如泛锦。故郑虎臣《闰灯实录》引《图经》载杜荀鹤诗‘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亦以锦泛泾映花柳而云。今俚俗乃指此为锦帆泾,相承既久,莫知其非。盖‘帆’乃‘泛’音之讹耳。使锦帆果曾游此,则小桥栉比,樯桅起倒,不亦劳乎?观此则其讹不待辨而可见矣。”
南宋时,锦帆泾宽三四丈,上有金姆桥,东对子城西门,西经通阛坊(今通关坊)往乐桥闹市,附近至为富丽繁华。元末张士诚兵败,子城毁,两岸尽成废墟,锦帆泾逐渐堙塞。1931年,填泾筑路,即名锦帆路。因路在王废基(张士诚王城故址)西沿,除南端外长期几无居民,十分冷落。1985年,在锦帆路北段东侧兴建露天标准游泳池及可容纳近千人的看台,称苏州游泳馆,一度成为市民最爱光顾的体育锻炼场所之一,也是苏州唯一可以冬游的游泳馆。1993~1994年实施干将路拓建工程,锦帆路北段建起商业建筑,市政协、市建设局等单位先后入住,两侧街貌也随之大为改观。

锦帆路8号,为章太炎故居“章园”(正门在体育场路17号),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今为市老干部局保护和使用。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浙江余姚人。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和著名学者,晚年寓居于此讲学。

(特约撰稿:莫俊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