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地名---浒墅关
浒墅关,位于苏州市虎丘区(苏州高新区)西北部,阳山东北麓京杭大运河两侧。浒墅关,原名“虎疁”,据宋《吴郡图经续记》载:“《图经》云:‘秦皇求吴王剑,白虎蹲于丘上,逐西走二十五里而失,剑不能得,地裂为池,因名其地曰虎疁。音留。’盖此地是也。”因唐避高宗李虎讳,吴越国避钱镠讳,终称“许(读hǔ)市”“浒墅”(因同前)。元至正年间(1341—1367),置“抽分竹木场”于浒墅。明洪武初年,设浒墅巡检司,宣德四年(1429),户部“令南京至北京沿河漷县、临清州、济宁州、徐州、淮安府、扬州府、上新河客商辏集去处,设立钞关。差御史及户部官,照钞法例,监收船料钞”。是年,浒墅亦立钞关,故名浒墅关,俗称“关上”。因其所处位置重要,逐渐成为全国七大钞关之一。至清乾隆后,“浒”与“许(xǔ)”读音并声。宣统三年(1911)九月,辛亥革命胜利,浒墅钞关裁撤,但浒墅关名称沿袭至今。
民国元年(1912)始,在此设浒关市。18年(1929)8月,浒关市改设为吴县第一区,也称浒关区。1949年4月25日,浒墅关解放。5月1日,吴县人民政府宣告成立,驻浒墅关镇寺桥弄。浒墅关镇属浒关区,为区署驻地。1952年11月,浒墅关镇升为吴县直属镇。1957年3月,浒关区撤销,浒墅关镇周边设保安乡。1987年9月,保安乡并入浒墅关镇,镇域面积为53.15平方公里。1988年11月,划归苏州市郊区(今虎丘区)管辖。1992年7月,在运河以西区域,设浒墅关经济技术开发区。

浒墅关,在元时为“南北往来要冲,舟航喧集,商贾骈坒,课额甲于他省。地广从不过三里,而居民鳞次栉比不下数千户,洵吴川之钜镇也”,“为十四省货物辐辏之所,商船往来日以千计”、“百货到此完税,有监收公署”之地(清道光《浒墅关志》),为江南运河沿岸商品集散的苏州北大门户,向有江南古镇、名镇、重镇之称谓。京杭大运河穿越浒墅关镇区南北,龙华塘自东向西、竹青塘自西向东注流运河,将镇区形成“十”字型交叉水系。运河东岸统称为下塘,龙华塘南为下塘南街,龙华塘北为下塘北街,运河西岸统称为上塘,竹青塘南为上塘南街,竹青塘北为上塘北街,由北津桥、南津桥、兴贤桥等4座大桥连接着两岸。沿河两岸民居临水而筑,明清建筑及古石阶桥、寺院殿阁组成一道典型的江南古镇风范。
浒墅关兴贤桥南、滨临运河西岸的“董公堤”畔,有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的文昌阁,“以浒墅河水直泻,人文不盛,捐资巨万,开放生河,以纡水势,取土筑基,建阁于上,以奉文昌。兴贤桥亦其所建而名也。”阁丘高10米多,四面环水形式似“青螺”,由当时的榷关主事施重光倡建,距今已历400多年的沧桑风雨。
浒墅关地区曾是全国著名的草席产销、集散中心。“浒关草席”是浒墅关的一项传统工艺产品,名闻遐迩,自北宋时即为贡品,清末慈禧太后曾派人到浒墅关选购“油朴”“双草”等名席。最兴盛时,浒墅关附近普遍种草织席,家家备有织席木机。每天清晨,在北津桥的席市中心,有拿自家织的席到市场销售的,有各席行派人收购看货定价的,熙熙攘攘,一派繁荣景象。
历史上,浒墅关又是苏州市的重点蚕区,为苏州“丝绸之府”的源泉。清代,浒墅关的蚕桑业已成为农家主要副业。1912年,上海女子蚕业学堂迁至浒墅关上塘竹青塘南,改称“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简称“女蚕校”),科学养蚕兴起;1926年,“江苏省浒关蚕种场”的前身——“大有蚕种场”诞生。从此,在蚕业界先辈郑辟疆、费达生(费孝通姐姐)、邵申培等人的开拓创业下,浒墅关以“一校一种场”为中心,成为国内蚕丝教育人才培训基地,同时又是省内外重要的蚕种基地。1953年秋,“女蚕校”更名为江苏省浒墅关蚕丝学校,1958年8月,又更名为苏州蚕桑专科学校,后来并入苏州丝绸工学院,最终并入了苏州大学。

浒墅关镇东邻沪宁铁路,设有浒墅关站。1939年6月24日夜,叶飞率领新四军江抗部队从无锡梅村出发,兵分两路,一路攻击黄埭伪军实施“打黄援浒”,一路直插浒墅关火车站,对戒备松懈的驻守日军发起突然袭击。经半小时激战,毙伤日军警备队长等20余人,烧毁营房2座,炸毁铁路道轨100多米,迫使沪宁线中断3天。
随着近几年的开发建设,浒墅关古镇原有的历史印记基本已经荡然无存,曾经的浒墅关“八景”也大都改观,而代之以一个现代化的新兴城镇,崛起在世人面前,供后人评说。
(特约撰稿:莫俊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