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地名---莫邪路
莫邪路,位于苏州古城东外城河东侧,南起大觅渡桥接南门路,北至糖坊湾桥接东汇路,长4600米,为苏州古城东南北向交通干道。
2003年5月,莫邪路正式筑成通车,由原小街、侉庄、葑门大园里、葑门西街、北栅头、沿河浜、庄先湾、后庄、相门北河沿、网船湾、糖坊湾等街巷拓宽合并而来。因道路依护城河而筑,沿河风光旖旎,且与干将路在相门桥下交错,为与干将路配称,取名莫邪路。

干将,传为春秋时吴国的著名铸剑师,与欧冶子同师,而莫邪(yé)是干将之妻。吴王阖闾请干将、莫邪铸剑。传说干将、莫邪铸剑之处即在今相门外干将泾。顾颉刚在《苏州史志笔记》提及,20世纪50年代初,他曾与人一同多次踏勘娄门外官渎、相门塘、干将泾等处,探访“冶铁遗址”及干将、莫邪遗迹,并确定“苏州娄匠(相)二门外殆当时工业区”。
在并入莫邪路的主要历史街巷中,比较特别的有:
侉庄,原称“奤”庄。此处原为荒芜之地,清末民初,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的几家贫民来此搭棚定居,后住户逐渐增多。苏州人名该地为“奤庄”,1981年代因“奤”字冷僻,改名侉庄。
北栅头,位于原葑门水关对岸,外城河东岸。旧时外城河中设有木栅,昼启夜闭,既是过往船只税卡,又防水上盗贼,木栅位于葑门以北,故称。

庄先湾,濒临外城河东岸弧形大湾。原先本处居民多姓张,称张家湾,后因其北有地名后庄,遂称张先湾,讹庄先湾。
莫邪路南端接南门路处,跨京杭运河有古“觅渡桥”,明《姑苏志》、清乾隆《志》均著录,名“灭渡桥”。元贞元年间(1295-1297),昆山僧人敬修在此摆渡,未带银两,遭船家奚落,他发誓要在此建桥,遂与当地名士陈玠、张光福共同发起募捐,建造石桥,于大德二年(1298)十月动工,至大德四年(1300)三月竣工,取桥名“灭渡”,意思是灭去魔障、渡至宁静超脱的彼岸。吴语“灭”“觅”同音,后来就演变为“觅渡桥”了。2002年10月,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干将路、莫邪路,在传说干将莫邪铸剑所在的相门十字交汇,就像两把宝剑,拱卫着苏州这一方水土的平安。

(特约撰稿:莫俊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