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名里的“上”与“下”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5/9/18 8:52:56     


       在苏州城区,经常能遇见带有“上”“下”的地名,比如上塘街、官渎上浜、阊门内下塘街、河沿下塘等,这些地名是太湖流域特色地名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着浓厚的吴文化色彩和别样的历史风貌。这些地名中的“上”“下”是什么意思?为何这样命名?

       “上”“下”地名绝大多数见于上塘、下塘,也有其他组合,如上浜、下浜等。上塘、下塘基本是沿河街道,这是由“塘”的性质决定的。吴语里“塘”本义是河堤。街巷在河道两侧的河堤上,故通名称为“塘”。

       苏州地名里上塘、下塘地名数量不对称,上塘少见,而下塘很多。经统计,《苏州市志》收录的20世纪80年代苏州城区地名,上塘除阊门上塘街外,仅有城外的驳船上塘、胜塘桥上塘2例,而下塘却多达28处。究其原因是上塘街巷是主街,基本有专名,不直接称上塘,而下塘街巷相对名字比较随意,通常没有专名,只统称下塘。当代地名标准化时,为了避免重名,才在下塘前加注定语,于是就有了任蒋桥下塘、白塔下塘、新造桥下塘、渡僧桥下塘、阊门内下塘等如今看到的地名。

       苏州地名里“上”“下”并非绝对位置,而是相对关系。

       上塘、下塘与方位没有关系,任何方位的街巷都有可能是上塘或下塘。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地图上可以看到,临顿路、平江路的河西岸统称下塘,王天井巷的河东岸为下塘,山塘街的南岸为下塘,上塘街、中市大街的北岸为下塘,由此看出,凡是在主街河对岸的街巷都能称为下塘,相对主街它是从属关系。再比如,娄门外傅墓泾两岸通道称为驳船上塘、驳船下塘,其中上塘是主街、下塘是支巷。《苏州市志》记载驳船下塘为“南到农村,北至驳船上塘”,也说明下塘确为上塘分派出的支巷。

       “上”“下”本是高低之分。地名中“上”“下”多用本义,地势较高的地方在吴语中称为“上”。旧时太湖平原的稻田常有高差,略高的田片称上墐、上坵,地势较低的称下墐、下坵。在东西山等丘陵地带,当地把山脚地带称上界,而把水网区、湖滩低地称作下界。传统地名里还常见“下圩”,它是相对“高田”而言的,指圩田里地势低洼的地区,也叫湖田、荡田。苏州农村方言里,农舍门前场地沿河的位置叫作“下场头”,因河滩处相对较低而得名。江南市镇旧时常见内外街,至今同里等地把沿河一侧称下街,离河道远的称上街,也是同样道理。

       “上”“下”词义发展引申,一方面从地势的高低引申为级别的高低。在方言调查时就多次听到“上县”“下县”说法。“上县”指城市的附郭县。比如,清代的吴县、长洲、元和三县分属苏州城而治,视为上县,相对的吴江、昆山、常熟等县就是下县,这种称呼在县界周边地区老年人口中广泛存在。另一方面则从实体高低引申为主次之别。在苏州话里,干活时的技术工、主操作手称为“上手”,而把帮衬、打杂的副手称为“下手”,因此辅助别人干活就有了“打下手”的说法。“上塘”“下塘”等地名里的“上”“下”也是指主次之分。人流密集、商贸活动频繁的街道习称上塘,而河对岸较为冷清,多为居民区的街道称为下塘。可以看出,上塘的主街不仅热闹,往往长且连贯,而对岸的下塘街巷多是分段的,中间时有河道阻隔。例如,七里山塘街对岸的下塘就分成了通贵桥下塘、星桥下塘、彩云桥下塘、普济桥下塘、西山庙桥下塘等多段分支。

来源:苏州市地名专家库 蔡佞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苏州民政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