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
首页
机构概况
机构简介
专家介绍
荣誉证书
专利证书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地名动态
媒体关注
地名研究
地名理论
地名法规
专家建言
学术研讨
地名文化
吴文化地名
视觉地名
地名故事
地名图书
地名服务
地名标准化服务
地名信息管理
标准地名查询
交流互动
太仓西塔:一座古塔背后的抗战记忆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5/9/22 8:46:00
西塔位于太仓市璜泾镇新农街,是当地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塔,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砖木结构,六面五层,底层每面外墙宽2.25米,周长13.5米,塔高15.5米。古塔飞檐翘角悬挂铜铃,葫芦结顶,至今保留着古朴风貌。
对璜泾人来说
这座塔不仅是地标
更承载着一段抗战历史
日伪的“统治工具”
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政权看中西塔的制高点位置,将其改造成伪警察署驻地,四五十名伪警察在此盘踞。一街之隔的顾家义庄,则驻扎了一个中队的日本兵和伪保安队,是总计百余人的武装力量。这两个据点成了日伪统治璜泾的核心,他们在此设岗哨、建牢房,通过“清乡”抓捕共产党和游击队,对当地百姓进行血腥统治。
今年80岁的李菊鹏老人,自幼在西塔下生活,他听父辈说:“那时候,伪警察和日本兵在据点里抓人、打人,用烧红的铁丝烫人,很多被抓的人再也没出来过,义庄院子里经常能听到撕心的哭声。”
让古塔重见天日
1945年8月,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驻扎在西塔的伪军警拒绝缴械投降,妄图负隅顽抗。8月30日,遵照苏中六地委指示,苏常太警卫团在太仓县大队配合下,对璜泾伪军警据点,即西塔周边发动进攻。“璜泾是太仓北面的‘锁钥’,不打掉据点,十万乡亲就永远活在恐惧里。”李菊鹏的父辈告诉他,当时战士们说:“哪怕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让古塔重见天日。”
这场战斗于8月30日夜(31日凌晨)打响,原计划突击队员悄悄摸进据点,却因向导误闯义庄厨房间,锅碗碰撞声惊动敌人。伪保安队爬上屋檐开枪,战士们顶着火力冲锋,机枪、手榴弹激战3个小时。虽未全歼敌人,但彻底摧毁了日伪气焰。31日清晨,残余敌人仓皇逃窜,警卫团和县大队进驻璜泾,白茆塘以南、七浦塘以北的10余万太仓人民终于赢得了胜利,这也是太仓地区抗战的最后一战。
用生命守护家乡
西塔脚下的土地浸染着烈士鲜血,李菊鹏至今记得父辈讲述朱刚一家的故事。璜泾人朱刚是苏常太杨漕乡武工队大队长,因打击日伪被悬赏通缉。伪警察逮捕其妻子顾瑞珍和小舅子顾昌福,在顾家义庄严刑拷打,用烧红的铁丝烫顾瑞珍胸口,她始终不说朱刚下落。敌人活埋顾昌福后,顾瑞珍仍坚贞不屈,最终被折磨致死。不久后,朱刚因叛徒出卖而被捕,牺牲于苏州监狱。
类似的悲壮故事在璜泾并非个例,民抗联络员徐福元因拒绝为日军带路,故意将敌人引向相反方向,遭枪杀后被用硫酸毁尸。“这些名字,有些我们知道,有些到现在都叫不上来。”李菊鹏说,“但他们都是为了我们今天能挺直腰杆做人,才把命丢在了这里。”
如今,西塔上的铜铃依旧随风作响,那段历史永远刻在璜泾人心中。“这塔是璜泾人的魂”,李菊鹏说,“我们要告诉后辈,今天的和平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不能忘。”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太仓发布
上一个:
苏州地名里的“上”与“下”
下一个:
禹迹桥:驻守千年古镇的拱桥塔影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
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