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
首页
机构概况
机构简介
专家介绍
荣誉证书
专利证书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地名动态
媒体关注
地名研究
地名理论
地名法规
专家建言
学术研讨
地名文化
吴文化地名
视觉地名
地名故事
地名图书
地名服务
地名标准化服务
地名信息管理
标准地名查询
交流互动
深隐在南区社区的历史印记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5/9/8 8:52:39
南区社区位于城厢镇中部偏南,东起盐铁塘,南临上海西路,西沿长春南路,北靠致和塘。因在太仓老城区南面而得名。1958年由城厢镇南门街、武陵街、致和街、康乐村、南园村及新民街等区域组成南区居委会。1985年樊泾村和人民南路以东部分析出,2000年改称南区社区居委会。2010年长春社区居委会并入。
20世纪70年代致和塘
今日致和塘
原武陵街37号周家厅旧貌
武陵街鸳鸯厅旧貌
南区社区的地域在历史上便是城厢地区的繁华之处,那里的历史文化底蕴相当深厚,可圈可点之处甚多。比如明末清初的俞氏鸳鸯厅,原位于武陵街13号,是娄东画派领袖王时敏次子王揆宅中的花厅。王揆,清初进士,诗人,曾被吴梅村列为“娄东十子”之一。后来此厅易主,成为俞氏求是堂。俞氏乃太仓近当代名门望族,求是堂在20世纪90年代老城区改造时,整体拆迁至南园,现为南园之绣雪堂。又如原在武陵街37号的周家厅,也在20世纪90年代老城区改造时被拆除。还有清代的东仓书库,东仓书库是太仓缪朝荃的藏书处。缪朝荃,字衡甫,曾以诸生捐官,做到内阁中书,虽然家资中等,但喜欢收书,所藏书几万卷,都是抄校的善本。他曾几次参加过修志,得见乡先辈的遗著手稿很多,在光绪中叶,他的藏书之多,在县里是首屈一指的。缪朝荃的家,原在卖秧桥西堍,坐北朝南。宅左濒新开河(即盐铁塘),就石驳岸面东建书库。墙之外壁嵌有南通状元张謇写的“清涧之曲”砖刻径尺大字。他死后,于20世纪30年代归于大地主陈士勤。陈妄想附庸风雅,将张謇题字上款改为“士勤”,有识之士均嗤之以鼻。今新开河已扩浚,书库及宅第均拆除成为河道。
《东仓书库丛刻》书影
今日盐铁塘
20世纪50年代盐铁塘
这些老建筑不仅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更是成为了南区社区珍藏的瑰宝。
武陵街旧貌
今日武陵街
原武陵街37号周家厅旧貌
铁锚弄内清真寺旧貌
又如宋元时代的武陵街。明代马麐《沧江八景》中有《武陵市舍》诗,云:“溪头不种桃花树,商贾年年桥上多。昨日扁舟风雨过,无人肯著钓鱼蓑。”又如明代专为郑和船队制作铁锚的铁锚弄,也是名闻遐迩。名人住宅则更多,如元代的朱清宅,桑悦在《太仓州志》中记载:“元至元十九年(1282),宣慰朱清、张瑄自崇明徙居太仓,创开海道漕运,而海外诸番因得于此交通市易,是以四关居民,闾阎相接,粮艘海舶,蛮商夷贾,辐辏而云集,当时谓之‘六国码头’。”朱清得势后,其子朱显祖目空一切,骄横恣肆,竟然塞盐铁塘市河一段,建宅筑衢,人莫敢言。后又复建鼓楼和花园堂,即今鼓楼桥(卖秧桥)处。为此桑悦曾作诗予以讽刺和抨击,“谁知乐极生悲酸,白饭为蠡鼠带冠。”并自注曰:“《晋书》:石崇将败,饭化为蠡。《汉书》:霍光之家将籍时,夜恒见鼠带冠而出。”又如明代殷奎的读书处春水船。其实,春水船非船,桑悦《太仓州志》云:“强斋先生殷奎宅,在武陵桥下,尝匾其楼曰‘春水船’者,即先生读书处也。”殷奎自有《忆江南》一词,云:“忆江南,何处忆当先?先忆吾家春水船。有酒有花重庆日,无风无雨太平年,朝夕侍宾筵。”后春水船屡易其主,清初成为普通民居。嘉庆间尚存钱大昕所书门额“春水船”三字,并有前人一联云:“此间无半点尘埃,入座飞觞,曾留沧江月醉;隔岸数几家灯火,有人载酒,牵定春水船来。”
武陵桥旧影
20世纪70年代和平剧场门楼
南区社区的桥梁有始建于宋代的武陵桥(旧名惠安桥,宋至和间,僧文惠建),始建于元代的税务桥(在武陵桥西,今名药厂桥)等。文化设施除了早期的茶馆等外,又有太仓最早专业剧场群乐戏院(1927年创办,1952年改为和平剧场)。南区社区又是商业繁华之地,元末明初的沧江风月楼,至今声名不湮。桑悦曾有《沧江风月楼,相传杨铁崖、张伯雨俱饮其上》一诗,云:“沧江风月真无边,常伴楼中歌舞筵。炎热生凉昼作夜,况有巨浸横檐前。当时嘲弄尽才子,梦落江边载酒船。盐伧烈焰万室毁,一段光景成灰烟。封姨羿后真神仙,入火似濯清凉泉。尔还绕地鼓万物,我自随日行中天。楼基亦不随劫坏,春泥烂醉成糟田。繁华阅世岂能久?千古赢得虚名传。至今北巷犹管弦,啼莺声断号寒蝉。”有名商号老意诚,清乾嘉年间由李梧江开办,地址在今中心菜场东南角。有倪鸿顺,清光绪同治年间由倪德创办,地址在武陵街原昭忠祠旁,后迁至武陵桥南堍,等等。
20世纪60年代皋桥
皋桥现貌
上述这些,在历史的长河中都被无情的浪涛洗刷去了,所幸的是,它们的遗痕还在,在人们的心中还保存着深深的记忆。而至今依然屹立的是元代的皋桥,它是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与同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的张溥宅第隔街相望,可谓双峰壁立,为南区社区增光添彩不少。
穿街过巷,漫步在南区社区路畔檐下,只感到这里的每一个老地名都有一段厚重的历史,都值得细细挖掘,值得我们纪念和细细品味。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太仓民政
上一个:
一个地名,就是一座“看不见的善堂”——苏州地名里的慈善密码
下一个:
教师节 | 心怀皓月 致敬师恩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
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