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名,就是一座“看不见的善堂”——苏州地名里的慈善密码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5/9/8 8:49:37     


       2025年9月5日,我们迎来了第十个“中华慈善日”。回望千年古城苏州,慈善早已不是一时一事的善举,而是深深刻进城市肌理的文化基因。翻开苏州的地名图谱,你会发现:一条街巷、一眼古井、一段坊名,都可能藏着一段绵延数百年的慈善故事。它们无声地伫立在街头巷尾,如同一座座“看不见的善堂”,将仁爱、互助、济困的传统美德融入城市的血脉。

范庄前
千年义庄,善起范仲淹

       在人民路与河沿下塘之间,有一条名为“范庄前”的古巷。这里曾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创办“范氏义庄”的所在地,如今是景范中学的校园。自公元1049年起,范仲淹倾尽家财购置义田、兴办义学、赈济族人与外姓贫民,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个非宗教、非官办的民间慈善机构——范氏义庄。这一善举如星火燎原,影响深远。到清代单单苏州府的义庄便达179所,皆受其精神感召。九百多年过去,义庄的屋舍或许已换新颜,但“范庄前”三字依然矗立在古城中心,像一枚永不褪色的印章,铭刻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与慈善初心。



东四亩田
现代救助,延续古道热肠

       清代苏州善堂林立,仅长洲、元和两地就有善堂33所、慈善团体51个。其中桃花坞后的存义堂,曾记录下1866年民间善士合力救济灾民的感人篇章。沿着桃花坞向西,拐入不起眼的小弄,便是“东四亩田”。如今,苏州市救助管理站正坐落于东四亩田37号。这片土地虽小,却承载着城市最厚重的温情。从古至今,这里始终是弱者得以庇护的港湾,见证着苏州人一脉相承的仁心与担当。



菉葭巷
药香书声,善行三百年

       走进平江路旁的菉葭巷,仿佛步入一幅静谧的江南画卷。清乾隆十年,乡绅朱楫等人在此创建“仁寿堂”,东厢施医赠药,西厢设义塾教化孩童,药香与书声并存,仁爱与教化同行。道光二十年,地方士绅又捐建“周急代赊局”,为贫寒之家提供棺木、炭火、被褥,助其体面送别亲人。虽今日巷河已填,匾额无存,但“菉葭”之名犹在,如同一支慢燃的檀香,延续着三百年的暖意与善意。



桂和坊
小巷深处,安顿生命最后一程

       干将西路北侧的桂和坊,全长不过200余米,却蕴藏着最深沉的人文关怀。清同治六年,本地乡贤端木灿澄在这里创立“种善局”,专为贫困家庭施棺代葬,让逝者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桂”寓意吉祥,“和”象征和谐,巷名低调含蓄,却承载着“慎终追远、仁爱济世”的传统美德。一条小巷,也能让善意生根发芽,开出温暖的花。 



博济泉
一眼古井,映照“博施济众”初心

       古吴路36号门前,一方青石井圈上刻着“博济泉”三个字。光绪三十三年,江苏省地方自治筹备办事处为解决居民取水问题,开凿此井,并取《论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之意命名。当年,这口井惠及周边三百余户人家。如今自来水入户,井水不再使用,但井栏依旧伫立,宛如一面明镜,映照出古人“为民谋利、广施恩泽”的初心。它提醒我们:慈善不在大小,而在心意;不在轰动,而在持久。 



新福路
新时代的“福利坐标”

       在相城区太平街道,一条崭新的柏油路名为“新福路”。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新址在此启用,成为孤残儿童、失能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温馨家园。“新福路”不仅是一条地理坐标,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当“福利”二字成为公交报站里的温柔提示,成为孩子们新家的门牌号,慈善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日常。



慈善是苏州的城市呼吸

       从范仲淹设立义庄,到今日遍布城乡的救助体系;从古井边的互助,到现代化福利机构的建设——苏州的慈善文化,早已超越节日仪式,化作街巷的记忆,城市的呼吸,百姓的日常。这些地名,是一根根细线,串联起善意长河;也是一座座无声的丰碑,诉说着苏城的厚度与温情。

       在第十个“中华慈善日”来临之际,让我们走进范庄前、走过菉葭巷、驻足博济泉,聆听那些藏在巷陌深处的慈悲回声。愿这份绵延千年的善念,继续照亮前行的路,让苏州,永远是一座大爱之城、温暖之都。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苏州民政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