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代“市”的最初认识,是来自北朝时期著名的《木兰辞》。花木兰为替父从军,在洛阳城里东奔西走准备戎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除却诗歌的夸饰因素,实际上反映出当时的都城洛阳商业的繁荣兴盛。
诗中所说的“市”,主要指进行商品交易的固定场所,是一种商业活动集中的区域。宋代以后,市与居民的居住区“坊”相对分离的“坊市制度”开始瓦解,商贾贸易活动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区域和时间。街道两旁和居民区也可以开设店铺,由此推进了乡镇商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太仓乡镇集市旧影
那么
古代太仓区域内都曾有过哪些“市”
最早记载的“市”在哪里呢?
北宋祥符三年(1010年)编撰的《祥符图经》曾记载了常熟地区有7个“市”,其中有2个后来划归太仓,即“甘草市”和“涂松市”。这是目前所见古代太仓较为成熟的“市”的最早记载。
甘草市曾是太仓历史上的一个颇为神秘的集镇。据明清时期的几种《太仓州志》记载,甘草市距州东北七十里,旧名甘树,又名甘林,东临江海,是太仓州最为边域之地。宋代崇宁五年(1106年),甘草市曾建有万寿寺和能仁寺这两座寺庙。至明洪武七年(1374年),在那里设立了巡检司,这是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捕盗官衙(类似于派出所),建有正厅3间,一轩两廊6间,前门、仪门各3间。并拥有4座所属烽堠(瞭望敌情的土堡):黄浜、钱泾、唐茜泾(即今荡茜泾)、鹿鸣泾。总的说来,甘草市在古代主要是一处兵防要地。然而说它神秘,就在于它在明代时期就已消失,几乎无迹可寻,当时的人说它已“坍入海”(长江)。但是到了20世纪60年代,在太仓时思的朱家桥曾发掘到一块元代至元六年(1269年)由甘草巡检司官莫存忠立的石碑,碑文记载了“甘草市中心朱家桥”,年深损坏,不通往来,幸而仰仗10余位善士募捐得以修缮重建,并在石碑上刻列了募捐者的名字,既是对善举的谢忱与铭记,也是对募捐情况的一种公示。据此,则甘草市的区域范围应该包括了时思一带。然而为何旧志中说它已坍塌到了江中了呢?也许当年的长江岸线要比今天所见到的向内陆进深许多,因而,甘草市当年的集市屋舍极有可能紧邻江岸,江水大涨时崩塌入江中,也就显得并不矛盾。
《祥符图经》所记载的太仓另外一个“市”——涂松,位于沙溪镇东部,七浦塘北岸。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一位名叫泰和的僧人,在涂松建造了一座气势恢宏的法华庵。这也成为沙溪人文历史的滥觞。而2023年间的考古发掘,在沙溪的杨家浜、吴家巷和钱家巷等地,初步发现了40余座唐代墓葬。从而进一步印证了沙溪在唐代就是人丁兴旺的集居之地。
涂松原来的建置为镇级,到了宋代元丰年间才降为市。这一时期,涂松设立了苏州府所属的酒坊,允许民间买扑(宋、元时期的一种包税制度),可以想见当年市井的喧腾景象。明弘治十年(1497年)太仓建州时,涂松市为州属的14市镇之一。解放前夕,涂松除了一条数百米长的东西向主街外,还有甘家弄等支巷,虽较冷落,仍具市形,有花米行、中药铺、杂货店、茶馆、酒店数家。到上世纪80年代初,涂松旧街仅剩数十米长旧街一段,让人依稀辨识这个曾经是市声喧沸的古镇繁盛的印记。
现在的沙溪镇涂松村
有趣的是,这两个古老集市的地名,都采用了当地较具特征的植物:甘草和松(菘)。这也正是两地最初成“市”时所体现出的农耕社会生活情形。
按照地方文献记载,太仓较早形成“市”的,还有南宋时期的“直塘市”。到明代弘治十年(1497年)太仓建州时,有10个市。分别为:渚泾市、涂松市、直塘市、吴公市、新市(即岳王市)、隆市、半泾市、甘草市、新安市、陆河市。
渚泾市距离太仓州10里,大约在今陆渡街道东部洙泾河附近的珠江社区区域。
还有一处花桥市,在明代初年尚属常熟,因有富豪虞宗蕃在此植花种草,故名。随后,里人朱氏创设为市。到了一个名叫朱坦的监生接管花桥市时,因为他败坏人伦而被处以斩刑,花桥市不久也就废弃了。
隆市,在浮桥镇区西北处,曾经有座隆市庙。到民国时期,该市已消失无存。
新安市,即陆公市,坐落在浮桥镇北六尺河东侧,距浮桥两公里。传说在南宋末年,抗元英雄陆秀夫殉难之后,其后裔迁徙于此休养生息,立“陆公祠”祭祀祖先,市名因此而来。清康熙二年(1663年),举人顾梅(字商尹)曾在此创立文会,后改名“商尹书院”,为太仓州四大书院之一。民国时称陆公乡,属浮桥区,旋又并入浮桥乡。解放前后,曾与浮桥合称为浮陆乡。进入21世纪,随着太仓港区的开发建设,原陆公市的居民大都已迁居。当然,一座建于明代嘉靖年间的云山塔依然耸立,现为太仓市文物保护单位。
云山塔旧影
明代中晚期后,太仓有13市,出现了“毛家市”“九曲市”“三家市”“老闸市”“时思庵市”“归家庄市”“王秀桥市”“伍胥庙市”等地名的记载。当然,那时太仓乡镇的小“市”远不止这些,诸如“冯家桥市”“仪桥市”等,也是太仓乡间耳熟能详的地名。
明代太仓市镇分布图
毛家市,一名双桥镇。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中说,清咸丰年间当地有一个名叫毛福霖的恶霸,以其淫威强势,把双桥镇改作“毛家市”的。其实,“毛家市”在明代嘉靖《太仓州志》中已有记载:“毛家市,又名双桥镇,去州北一十二里,义官毛洪创”。这也正是“毛家市”地名的由来。
三家市为宋末元初陈章、周胜一、王逸士三家所创建,故称“三家市”。50年代末,建立了“三市大队”;到1983年更名为“三市村”。2023年“三家市古村落”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也许,太仓历史上所出现的诸多“市”中,也唯有“三家市”的名称得以保留至今,成为不可多得的地方文化遗产。
三家市廊桥
从清宣统二年(1910年)太仓州与镇洋县设立“一市二十五乡”(“一市”为城厢)起,太仓历史上曾经出现的诸多“市”的名称,不再作为行政单位存在。1993年1月,撤“太仓县”建“太仓市”,由此跻身现代城市意义上的“市”的行列之中。
尽管如此,这些乡镇古代集“市”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层面所形成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印刻在民间记忆之中,成为一代代太仓人挥之不去的乡愁。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太仓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