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的黄家溪村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5/8/11 14:58:24     


       沿运河一路南下,水光潋滟,清风微寒,在盛泽镇的最南端,京杭大运河的岔口处,依偎着一座依水而建的村庄,粉墙黛瓦、亭廊古桥……人到了这里就沉静了,缓慢了,黄家溪村舒展在眼前。

       沿着黄家溪的市河一路前行,廊道沿河而建,古色古香。黄家溪村始于三国时期,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当时,倪让、徐杰等人在青草滩筑寨至野和溪,取名为合路村。到宋代庆历年间,苏州状元黄由退官还乡,晚年定居于此,在此建造了“尚书第”,与花草鸟雀为伴。他写过一首诗《归来》:“归来三阅月,无事一关心。刘草寻花径,开池漾竹阴。江边问明月,天际数归禽。幸有高宾至,相逢似竹林。”此后,此处便改名为黄家溪村。河水不息,滋养着黄家溪的村民,水路让黄家溪多了与外界的联系与商贸交往。

       康熙年间,黄家溪村鼎盛至极,有两千余户人家,货物贸易颇盛,称为市,俨然成了盛泽镇的核心区域。吴江区文物保护单位泰安桥矗立在黄家溪市河之上,连接着两岸人家,诉说着曾经的繁华。在丝绸业繁荣的明清时期,黄家溪人家的织机声回荡在河水两岸,出现了为人织绸的雇工,“雇人织挽”的丝织作坊渐成雏形。泰安桥的桥堍,织工等待雇主来雇用,名曰走桥,又曰找做,算是当时最早的劳动力市场了。到了咸丰年间,战乱频繁,大部分商人和村民逃难到盛泽,火烧三天三夜后,黄家溪逐渐沉寂下去。

       如今,两岸人家临水而居,三层的楼房,带上偌大的院落,四季的时令菜蔬,菜园里盎然充足,惬意而美好。院后的田野,麦苗钻出泥土,带着满身新绿,和歇脚的白鹭攀谈。

       走进黄家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新气象扑面而来。黄家溪村创新村企合作,为黄家溪村生生不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宽敞大气的乡村宴会厅,家有喜事就在村里办。书香浓郁的文明实践站,让孩子们的假期充满了文化味,把村里的非遗传承人请进来,手把手地传给孩子们。

       游赏黄家溪村,像是揭开了1800多年的历史册页,一步一段文化,一眼穿越千年的光阴。吉庆寺位于黄家溪村南端,乾隆二十七年,皇帝南巡,兵营安驻在黄家溪,也就是原积庆寺北侧,乾隆游历了积庆寺,四野辽阔,风景宜人,大为赞赏,将积庆寺改名吉庆寺。

       黄家溪市河向东,一只水鸟掠过水面,停在寨湖的小岛上,远远望去有如烟屿,如真似幻。在唐朝开元年间,屈突氏辞官隐居于寨湖南屿,自称“青草滩主人”,李白写过一首诗《对酒醉题屈突明府厅》赠予屈突氏,“风落吴江雪,纷纷入酒杯。山翁今已醉,舞袖为君开。”雪落黄家溪,二人对饮,寂静空旷之夜,围炉而坐,洒脱自在,在黄家溪听风看雪。《康熙吴江县志续编》解开了此事的真实性,“屈突明府厅,在黄家溪,俗称庄上。周匝获芦,幽寂闲旷。”沿黄家溪市河,依次有北角观渔、长春夜月、南滩问渡等景,谓之黄溪八景,皆有历史渊源,为黄家溪村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底色。

       黄家溪古朴风雅,黄家溪村民务实肯干,黄家溪商会大厦,让我们感受到乡村振兴的澎湃与希望。黄家溪人家家有了新房,临市河而居,好生活滚滚向前。

       黄家溪村,一河两岸,在悠悠时光中明亮着,宛如时代画卷,黄家溪人用奋进书写着“古运丝路 织梦锦乡”的美丽篇章。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苏州日报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