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记忆 | 姑苏古城,水乡古桥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5/6/26 9:22:27     


       姑苏好,流水小桥多。
       曲拱平梁三百八,三横四直满城波,户户尽临河。

       苏州的古桥、名桥太多了,连许多不知名的小桥,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故事,都有丰富的历史内涵。

       有些历史,文献会告诉你;有些历史,传说会告诉你;有些历史,诗篇会告诉你。可你不曾想过,苏州城里的古桥,千百年来,立于此,目睹并记录下了那些历史,留下了岁月痕迹,同样也能将历史述说。

       不论是历经战火的名桥,亦或是名不见经传的小桥,他们的背后总有那么一些故事,史料传说也好,奇闻轶事也罢;爱情至上也好,亲情使然也好;一切的一切都留下了人们鲜活的生活印记,记载了苏州的历史文化信息。

花桥

       白居易诗“扬州驿里梦苏州,梦到花桥头阁头”,即指此桥。桥面为条石、石子鸳鸯路面,东西各异。



乌鹊桥

       在十全街,古有乌鹊馆,桥因馆得名。白居易有诗云:“乌鹊桥红带夕阳”,又有“乌鹊桥高秋夜凉,乌鹊桥头冰未消”之句。照片摄于清末。


       民国二十三年(1934)桥危,蒋吟秋、施仁夫等建议重修。为适应交通需要,拆除原石拱的桥台上半部,保留下半部,加钢筋混凝土梁改成平桥。桥面水泥墩柱下,分嵌四块汉白玉碑,两块隶书桥名及修建时间,东侧一块楷书修桥收支款项,西侧一块隶书《修桥记》,皆蒋吟秋书。 1949年重建为石拱桥。西侧桥联:“利涉同资,会看千秋援渚北;嘉名永锡,每逢七夕意淮南”。东侧桥联:“雁齿重新,两岸弦歌铿茂苑;虹腰依旧,一湾烟月溯葑溪”。



苏州木桥

       苏州城内桥梁众多,唐代时一般都是木梁木栏,涂以红漆,称为红栏、画栏,白居易诗云:“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宋时,红栏多为石桥所替,但历代仍有木桥使用,直至解放初。图为临顿路与旧学前之间的悬桥,梁天监年间始建,清同治四年(1865)重建时为木桥,1952年改建为青石板桥。



顾亭桥

       相传宋代顾亭至孝,其母有宿孽,仙人怜而救免,顾感恩,倾其资独建此桥。



马津桥/马宗桥

       在临顿路南。古诗有“马奔津桥桥半撤,汹汹有声如地裂”,俗称马宗桥。



来远桥/驿桥

       位于胥门念珠街中段,跨学士河。相传,南宋时胥门有姑苏馆,接待北国使臣、往来显宦,建筑雄冠三吴。此桥在姑苏馆侧畔,取《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句,题名来远桥,亦名驿桥。宋绍兴年间建,明成化年间重建,为花岗石石级拱桥。民国十二年(1923)改建,取消石级降低坡度,保留原拱,竖铁杆桥栏。1960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板桥,宽5米,长6.8米。现桥为花岗石拱桥。



平安桥

       位于汤家巷,正对三茅观巷。建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时社会动荡,民不能安,桥以“平安”为名,乃寄托市民之希望也。花岗石单孔平桥,宽2.2米,长7.8米。



落瓜桥

       位于蔡汇河头东端,跨临顿河。蔡汇河头旁明代建有双板桥,连接小太平巷,桥为南北向,仅石板三块,清宣统三年(1911)前河桥已不存,现桥系1982年仿古新建的花岗石单孔拱桥,取宋吕蒙正落瓜故事为名。



白塔子桥/西白塔子桥

       又名西白塔子桥。《平江图》中名东章家桥,清代更名。其地原有白塔,为苏州城内“七塔”之一,故名。白塔今已不存。位于白塔西路东端,跨临顿河。清嘉庆二十年(1815)重建,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石板结构。1958年加固,1959年重修。1962年又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板梁桥。现桥为后建。



堵带桥/赌赛桥

       建于明代,名赌赛桥,清代因河流如带,其处架桥若堵,故讹为今名。民国《吴县志》中名北仙桥,俗称肚带桥。位于齐门下塘星桥东端,架于齐门河上。原为石级桥,现为钢筋混凝土、石平桥,宽4.7米,长12米。



皋桥

       位于西中市东端,接东中市,架于黄鹂坊河上。相传,汉议郎皋伯通居住于此,桥因此得名。《平江图》著录。明崇祯十一年(1638)解元杨廷枢倡募重建,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嘉庆十五年(1820)重修。宽2.5米,五块长条石架于河上,桥栏为砖石结构。民国二十四年(1935)拓宽东、西中市时扩建。 1950年又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拱桥,沥青桥面。



吴王桥

       位于定慧寺巷东端。旧时,此处桥梁密集,有仙境桥、胭脂桥等,民间有“吴王仙境点胭脂”的传说。五代周广顺二年(952)建,1953年重建,为无栏石板桥。 1980年改建,钢筋混凝土单孔平桥,条石桥栏,宽5.1米,长6.6米。



星造桥/善教桥

       位于带城桥东侧,跨十全街河。建于明代,称善教桥。相传,有陨石补造入桥,故名星造桥,讹写成新造桥。清雍正年间曾重建。1984年精工大修,为花岗石单孔有阶拱桥,宽2.5米,长28.8米,跨度5.6米。



徐鲤鱼桥/麒麟桥

       俗称麒麟桥。《平江图》著录。相传,里人习俗鲤鱼放生以图吉利,故以“聚鲤”为名,后讹“聚”为“徐”。另传,附近河有龙潭,曾有百鲤来朝之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重建,民国三十三年(1944)顾、俞两家出资重修。



寿星桥/营桥

       位于望星桥北。《平江图》中名营桥,清代更名。宋淳熙五年(1178)建,明清两代都曾重修。相传,修桥时河内挖得瓷寿星一尊,故名。武康石拱桥,宽2.9米,长18.4米,单孔跨度4.7米,原桥栏残缺。1965年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百狮子桥拆,其上桥栏3块集中置于南侧,两面各有花鹿16头。所雕年久剥蚀,已模糊不清,仅略具物形。两坡步阶各式各样5级。拱顶之侧刻有“重建寿星桥”字样。 1982年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百狮子桥

       拆除前的百狮子桥。



胡厢使桥/胡相思桥

       位于平江路北段,胡厢使巷西端,跨胡厢使河。《平江图》著录。厢使,官名,厢都指挥使的简称,管辖地方治安。俗名胡相思桥。为花岗石单孔拱桥,清乾隆九年(1744)重建,1982年整修,宽3.4米,长4.4米。



临顿桥

       位于临顿路北端,跨东北街河。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征东夷曾在此临时停顿宴赏军士。后在此置馆建桥,馆名临顿馆,桥名临顿桥。乾隆四十一年(1776)北禅僧了义重建,嘉庆二年(1797)重建,光绪末年再修,并加铁栏。民国三十二年(1943)重建。解放后改建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平桥,水泥栏杆,宽12.1米,长9米。单孔,跨度4米。现桥为后重建。



乘鱼桥

       传说琴高在此乘鲤化龙成仙,故名。在锦帆路接干将路。



白显桥/白蚬桥

       又名白蚬桥。《平江图》著录。原此处为集市,售蚬者收蚬壳堆积于此,故名。清嘉庆十一年(1807)重建。宽2.3米,长27.7米。



帝赐莲桥/帝赐桥/九思桥

       跨十全街河,北接长洲路,南出十全街西端。始建于宋咸淳年间。有帝师桥、帝赐里桥、帝思莲桥诸称,为单孔石拱桥。相传,元末朱元璋大军围困苏城,张士诚战败,母自杀。士诚为纪念其母而造桥,故又名帝赐桥、九思桥。1984年改建,南步阶15级,北18级,宽3.2米,全长14米,跨度4.8米。



福民桥

       位于十全街河。明洪武元年(1368)为长洲县衙所造,意在便民,但因是石板平桥,有棚船难于通过。谚日:“长洲县前一难过”。原为条石单孔平桥。 1983年重建为钢筋混凝土板梁桥,宽2.9米,单孔,跨度5米,花岗石实腹桥栏。



泰伯庙桥

       《平江图》中名庙桥,《吴郡图经续记》作至德桥。因桥北有泰伯庙而得名。泰伯,周太王长子,因让王位而奔至江南,建立勾吴。庙前有开吴、归化两牌坊。位于阊门内下塘街西端,架于中市河上。宋乾道初知府沈度建,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巡按御史陈瑞重建,清嘉庆十五年(1810)修,民国十三年(1924)重修。为钢筋混凝土平桥,桥下基础未变,宽5米,长24.8米。



周通桥/迎春桥

       位于园林路桥东,跨东北街河,南出焦言浜。《平江图》著录。原名迎春桥,旧立春前一日官府自此出城祈福,故名。清嘉庆十九年(1814)重修,民国十六年(1927)又修建为石平桥,宽2米,长9米。



阊门钓桥/吊桥

       俗称吊桥,建于元泰定年间,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重修。


       原阊门吊桥。




       苏州的古桥太多了,此篇也只能选取部分来讲述。苏州的的古桥太多了,同时它所蕴含的城市记忆也太多太多了。相较于史料文献,古桥又何尝不也是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呢?

       古桥沟通了空间,也贯通了时间。当古城更替了它的子民,变换了它的面貌,古桥却依旧静静伫立着,一端牵着过往,一端跨向未来...

资料图片来源:苏州图书馆官网
内容:留园整理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苏州园林官网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