澹台湖的由来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5/6/16 9:13:25     


       “行不由径”和“以貌取人”均与相传曾在今苏州一带讲学的澹台灭明有关。

       澹台灭明,字子羽,鲁国武城(今属山东平邑)人。他为人正派、做事规矩,吴人言偃任武城宰时,对他颇为赏识。孔子曾经问言偃在武城为官时有没有发现过什么人才,言偃回答说:“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行不由径”的成语由此而来,意思是从来不走小路捷径,后来比喻为人处事光明磊落,规矩正派。

       可能是由于言偃的举荐,澹台灭明也被孔子收为弟子,他比孔子小了39岁,长相丑陋,有记载说他长得“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孔子因此认为他没多大才能,也不太喜欢。从师学习以后,澹台灭明致力于修身实践,非公事不见公卿大夫。

       后来,澹台灭明游学到江南,是孔子弟子中继言偃之后第二个到江南授业传道之人,他到江南传授儒学,可能也和言偃的引导有关。据记载,当时跟澹台灭明学习的有三百人,他待人处事、取舍进退都公正无私,讲究信用,其才干和品德传遍了各诸侯国。孔子听到这些消息后感慨地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也是成语“以貌取人”最早的来历。后世将澹台灭明列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关于澹台灭明在江南传授儒学的具体地点,历来争议颇多,但自唐代以来,有不少文献都记载在今苏州城南京杭大运河流经的澹台湖一带。如唐人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在澹台灭明“南游至江”条后云:“今吴国东南有澹台湖,即其遗迹所在。”唐人陆广微的《吴地记》也记载:“澹台湖在吴县东南十里,孔子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宅陷为湖,湖侧有坟。”这些文献记载的澹台灭明讲学于此、安家于此,甚至安葬于此,虽然未必可靠,但也说明了苏州人对这位先贤的追慕由来已久。

       宋代以后,在苏州城南大运河畔的尹山,曾经建有澹台子祠,并设有澹台书院,以纪念相传的澹台灭明在此讲学。历经时代变迁,尹山的澹台子祠已经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但在苏州著名的宝带桥附近,至今仍然留存一座澹台子祠,虽然狭小简陋,但依旧香火不绝,说明苏州人一直铭记着澹台灭明的不朽贡献。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苏州日报
下一个: 百年南新桥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