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
首页
机构概况
机构简介
专家介绍
荣誉证书
专利证书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地名动态
媒体关注
地名研究
地名理论
地名法规
专家建言
学术研讨
地名文化
吴文化地名
视觉地名
地名故事
地名图书
地名服务
地名标准化服务
地名信息管理
标准地名查询
交流互动
在奇特的地名中了解姑苏文化!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5/6/12 9:31:41
甪直
在苏州的东南,有一座古镇,叫做甪直,”甪“这个字代表的意思很独特,专指一种神兽。原来这里有个水塘叫莆塘,所以这里地名叫做莆里,说起历史他几乎是和苏州城同步而建。后来因为有六条直直的水径通往外埠,老百姓就直呼这里叫做六直。甪直历来享有江南"桥都"的美称,一平方公里的古镇区现存有宋、元、明、清时代的石拱桥41座,造型各异、各具特色,古色古香。看了甪直,实际就等于参观了一个古代桥梁的博物馆。
秋天当季是去甪直的好时节,因为古银杏是甪直古老的象征之一。甪直最大的一棵银杏据今已1300年树龄,高度50米,树身三位男子也围不住,她虽历经千年风霜,但仍能挺拔、健壮。
临顿路
到了苏州古城,如果去苏州博物馆,拙政园,忠王府一线。基本上大家都会经过临顿路。据《吴地记》载,春秋时代吴王阖闾征伐东夷,曾在此临时停顿憩息,宴赏军士,后在路北置桥名临顿桥,建馆曰临顿宅。因此这条路就很早命名为临顿路。
临顿路和干将路口有一座桥叫顾家桥,也是有故事的桥。是为了纪念三国时吴国名臣苏州人顾俤而建,顾俤的生平史书中记载极为简陋,但是民间一直传说是个大孝子,父亲去世后因为悲伤过度离世,苏州人为了纪念他而建了这座桥。这样算来这座顾家桥的名头也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了。
浒关
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把浒关的“浒”读成水浒的“hǔ”,大臣们不敢反驳就顺着皇帝念了,乾隆就此背了个读书差劲不认字的锅。但历史学家说其实没那么复杂。苏州话古音里水浒的“浒”和浒关的“浒”就是互通转音的,读法一样。而宋代开始苏州话已经是全国性的通用语言,于是地名上凡是水浒的“浒"字全部通读"xǔ",老百姓讲究的是好念好记,字是哪一个,怎么写,出处在哪,对于历代几乎不多认字的百姓来说不重要。于是口口相传,浒关直到今天还是读浒关。
干将路
到苏州古城区游玩,很容易要经过东西向的交通主干道,很多刚到苏州不久的朋友会读成gànjiàng。于是本地小伙伴就会笑着纠正:错啦,这个读gānjiāng,这是古代铸剑大师的名字。但其实也不对,这位大师的名字其实读作gānjiàng。因为“将”发去声时,才能用于人名,但是实际上大部分住在苏州的人会把这条路念成gānjiāng,其中的原因是干将路很早就有,现在的同名大道是三十年前才拓建的,苏州人历来念成gānjiāng。gānjiāng路的读法也是和苏州话古音有关系。因为苏州话的发音比较特殊,当后面加“路”时,不管你把“将”发平声还是去声,听起来都是阴平。随着时间推移,生活在苏州的人们慢慢的统一将错就错把这条路念成gānjiāng路。
黄埭
苏州有个镇叫做黄埭,土字旁加个奴隶的隶字,很容易读错为黄隶,埭实际上在古字中是堤坝的意思,是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在这个地方修筑了堤坝,原来这里叫春申埭,百姓念起不顺,直接就改称黄埭,一直沿用到今天,是首批苏州市“美丽宜居镇”之一。
古城区靠近平江路有条大儒巷,苏州本地人用苏州话交流时称这里是叫做大树巷,大树巷才是原来的名字,真的因为巷子中有大树而得名,好在苏州话里大树巷和大儒巷读音区别不大,因此至今苏州人还是看着大儒巷的路牌念着大树巷。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苏州音乐广播
上一个:
循着一座座桥,走进古巷小河的诗意世界
下一个:
澹台湖的由来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
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