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常熟古城南部,报本街、翁家巷门南侧有一条老街巷,名为南泾堂。南泾堂原有南泾塘河,后填河成巷。据《重修常昭合志》载:灵宝经堂在南市东,元至正二十六年建。后逐步演变为南经堂儒寡局,为助济义局,故小巷在旧时俗称南经堂。今南泾堂由原程家巷、南泾堂和社仓弄连接而成。
由于南泾堂原依傍南泾塘小泾畔,特别在原南泾堂段的民宅大都坐北朝南。清末民国建筑众多,共有五处民宅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多处民宅为常熟市历史建筑,以及南泾堂最西端的“闾庆堂”贾宅后门(前门在小榆树头)。南泾堂现为江苏省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
“翁庞杨季、归言屈蒋”常熟八大家族,翁庞两门为榜首,且曾同住在南泾堂,它们各自的文脉相承,家族文化和影响力是南泾堂历史长卷中的璀璨明珠。南泾堂48号“南泾堂翁宅”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宅为清代建筑,是翁同爵次子翁曾荣居所,亦为翁同龢晚年居住和去世的地方。
翁同爵为翁同龢兄,清著名大臣,翁曾荣与叔相差仅七岁。翁同龢在京时,翁曾荣时常赴京陪伴,常熟翁家的事务也大多由他料理。所以翁曾荣与翁同龢的感情笃深,翁同龢在日记中多次提及他。
两朝帝师翁同龢开缺回籍后,当时因翁家老宅䌽衣堂小辈众多,住着他的侄孙媳妇和曾孙辈等家人,亦不愿因自己“被编管之罪”波及后辈。为避居求清静,经翁曾荣邀请,就暂住他家,并租住过塔前张家一段时间。后经翁曾荣再三邀请,加之南泾堂从隔开的后门报本街23号步行至䌽衣堂仅数百米,两处往来极方便,翁同龢重回翁曾荣家居住。 其间,翁同龢编管后,已不适合在城里寓居。侄孙们和他的挚友、学生一起资助,在虞山白鸽峰下翁氏丙舍添屋造楼,起名为“瓶隐庐”,翁同龢便隐居于此。但由于瓶隐庐离城较远,生活很不方便,故翁同龢还时常住翁曾荣家。翁曾荣特地在自家后花园建造了三间平房,供翁同龢身心栖息、藏书玩月、寓目古籍、笔砚题匾……。在那段叔侄相伴的最后时光里,岁月轻抚着他们每一缕白发。
南泾堂翁宅
至今,在报本街23内还能看到当年遗存的后穿堂、挂落和精致的镂空雕花板。 翁曾荣于1902年去世,这对翁同龢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精神打击。两年后翁同龢病逝于南泾堂48号。其亲书的众多匾额犹悬,而维新先声已成绝响。
百年沧桑,世事变幻。以后,翁曾荣的后裔大都去了上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翁曾荣故居由其后人捐献给了常熟市人民政府。之后的岁月里,南泾堂48号翁宅曾不慎遭遇火灾,将第四进二层主楼烧毁,现在的二层主楼为灾后重建。所幸它的长条形花岗石台阶,第三进大厅的梁和匾托,保存在厢房的六扇蝴蝶门等数百年前遗物完好无恙。翁氏家族两朝帝师、叔侄状元佳话,这是常熟读书人的荣耀,因为纸墨的芳香,萦绕着一代代书生的梦。
在翁氏兴旺的前后,海虞望仙桥崛起了著名的庞氏家族。产生过祖孙三代四进士的奇迹。庞敬熙长子庞大堃,常熟塘桥(今属张家港)人。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举人,官国子监学录。因父丧,辞归故里守孝,于1839年移居南泾堂。南经堂的古韵悠悠,从此见证了庞氏家族之树在此地深深扎根,枝繁叶茂,生生不息。 继之而起的是庞大堃独生子庞钟璐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科举考试一甲三名,探花及第,为其以后仕途升迁奠定了基础。
庞钟璐的长子庞鸿文于清光绪二年(1876)考中进士。次子庞鸿书于清光绪六年(1880)考中进士。庞鸿文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树庭、树阶和树韡。因为庞鸿书的独子早期夭亡,由庞鸿文夫人做主,将三子树韡过继给庞鸿书。庞树韡即庞薰琹的父亲。
在清末民国时期的南泾堂,斑驳的粉墙黛瓦间飘着绵密的春雨。望仙桥庞家老宅里,幼年的庞薰琹趴在嗣祖父庞鸿书藏书室“铜鼓轩”外青石台阶上,用木炭在潮湿的砖面上涂抹着飞檐的轮廓。这个无意间的举动,如同宿命般为他日后叩开了中国现代工艺美术圣殿的大门。
庞薰琹(1906--1985),著名画家,中国工艺美术的开拓者。民国三年(1914)入塔前小学读书,民国十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民国十四年赴法国深造,民国十九年回国后在塔前小学任教美术。民国二十年,在上海与张弦、倪贻德酝酿并组织“决澜社”,举办画展,蜚声艺坛。民国二十五年后任教于多所艺专和大学,1956年首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第一副院长。
庞薰琹故居在庞鸿文宅(36—40号)东,原望仙桥堍,其中间30号还有一处庞宅,它们均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庞薰琹故居
庞薰琹故居在20世纪八十年代前曾为虞山镇机面工场。后经政府修缮,著名书画家陈叔亮为故居门楣题书匾额。庞薰琹故居现为两进,第一进是苏州民进江南文化体验点和原市评弹团团长陆建华评弹艺术工作室。第二进主厅为评弹年轻人员演练场所。
庞薰琹故居第二进主厅,西侧为原老宅藏书房“铜鼓轩”
南泾堂除翁庞两大家族共四处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外,第五处市文保单位是紧邻在庞鸿文宅西的永忍堂张宅。此宅系清同治间以同知衔两浙金山场盐课大使、邑人张治所建,名“永忍堂”。其长子毓禾及次子太常寺博士毓干先后居此。宅第共四进,是城区现存体量较大,保存较完整的清代民居建筑。它的后门可直通报本街。笔者为拍视频,曾从前门到后门共用时2分40多秒。报本小学未撤并前,好多学子为抄近路上学,在南泾堂穿过张宅四进宅院的后门来到报本小学,一日四次,欢声笑语打破了庭院深深中的宁静。
南泾堂的百年古宅历经岁月风霜的侵袭,在薄如蝉翼的时光中,人间烟火依然是最熟悉的味道,古宅历史终将铭刻在大门边镶嵌的碑文中,共同书写着历史文化街区的当代叙事。南泾堂的晨暮如同永不褪色的江南笺谱,等待每一代同里邑人为它添上新的注脚。
2016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了第一批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常熟南泾堂老街所在的区域入选。(作者:鞠常生)
*参考资料:《常熟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词典》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熟史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