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之所以能够沃野千里,五谷丰登,依靠的就是无数灌溉河道和沟渠,这就是太湖的溇港。溇、港,是太湖沿岸除自然形成的泄水河港外,随环湖滩地的开垦,为灌溉排水通舟所需而由人工开挖而成的河道。史载,太湖周边有36溇72港。用一句通俗的话来形容:太湖溇、港就好比是人身上四通八达的毛细血管,将太湖水滋润养育了江南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村镇。
溪港
溪港古村落
溪港,为苏州市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位于平望镇区西北约七公里处。这里有一条小溪,溪水清澈,逶迤向前。该溪本来无名,当年,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作了人质囚于姑苏,后勾践被骄傲自负的吴王夫差放回会稽,他不忘前耻,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力日增。勾践暗地里作着灭吴的准备,命大夫范蠡遣军潜伏在这条小溪两侧,厉兵秣马,伺机进攻吴国。一天,屯驻在小溪边的越国兵士正在吃中饭,午餐是米饭加韭菜,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之际,上面突然传下急令来,马上进兵攻吴。“军令如山倒”,越兵们迅速将饭菜倒入小溪,整装出发。顿时,小溪上到处飘浮着韭菜叶,溪水显得越发碧绿了。越兵渡太湖,穿石湖,攻灵岩,一下就杀到了夫差所在的馆娃宫。越国灭吴后当上了霸主,这条无名小溪也得了韭溪这个名字流传至今。
东林桥
韭溪以前直通太湖,清乾隆《吴江县志》上有语云:“韭溪出太湖。”清乾隆《震泽县志》上也曰道:“……入韭溪以出太湖。”另从东林桥的南向对联中也可看出韭溪是直通太湖的,联句云:“浩渺波光涵笠泽;参差帆影接莺湖”,上联中的“笠泽”即是太湖,从溪港往西行不多远就是浩渺的太湖了。
张家港
关于太湖“七十二港,三十六溇”顺口溜中有这么一句:“观庙李张崔”,其中的“观”指观音庙港,“庙”指大庙港即庙港,“张”即指张家港。张家港上有一座桥,名曰“张公桥”,初建年代不详,现存之桥为民国23年(1934)重建,是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桥上刻有两副对联,一副为“一溪烟水环虹影;两岸人家尽钓徒”,描绘了张家港的秀丽风光。另一副为:“赤脚张三,威名震湖上;劫富济贫,恩泽布四方。”
张公桥
这副对联记述了明末清初时赤脚张三的故事。张三(?—1662),绰号赤脚张三郎,桥名中尊为“张公”,为清初太湖流域的一位义军首领,他身材魁梧,武艺高超,在太湖一带享有颇高的威望。1644年清兵入关后,吴昜、孙兆奎联合张三等,在东太湖举起义旗抗清,义兵都用白布包头,表示对死难同胞的哀悼,被称作“白头军”。张三率领的白头军在太湖周边活动,频频抗击清军。时常化整为零,装扮成农夫、渔民、乞丐或跑江湖的,四处打探,瞅准机会,便集中兵力打一仗,打完就散,真是神出鬼没。当地有民谣说:“赤脚张三郎,铁草鞋一双。神行如太保,闻风敌胆丧。”清代学者顾公燮在《丹午笔记》(顾公燮字丹午)中写道:“张三盘踞太湖,横扰三州,出没无时,官军不能制。”句中的“三州”指的是苏州、常州和湖州。
清康熙元年(1662)的一天,张三由于密探跟踪,被清兵马队追杀被俘。后来在江宁被巡抚朱国治凌迟处死。赤脚张三郎前后坚持抗清十余年,劫富济贫,其斗争精神和英雄气概受到家乡人民的敬仰和爱戴。张三被害后,当地人在他的出生地建起了“张公桥”、“三郎庙”,而且将溪、桥、村都换成了张姓,予以永久性的纪念。
陆家港和养鹅浜
溇港顺口溜接下去有这么一句:“廖徐姚小更,火溪半养陆”,其中的“更”指更楼港,“养”指养鹅浜,“陆”便是指陆家港。这陆家港位于七 都镇中部,是东太湖七十二港之一。
陆家港
说来也真有点奇怪,这陆家港上没有一户是姓陆的,那这地名是怎么得来的呢?原来,相传唐代文学家、农学家陆龟蒙曾从这里出太湖,后人为纪念他,便将该港取名为陆家港。陆龟蒙是长洲甫里(今苏州市吴中区甪直镇)人,字鲁望,号江湖散人、天随子、甫里先生、江上文人,生于何年不详,卒于唐中和元年(881),他年少时即通《六经》,赶考进士不中,遂跟随湖州刺史张抟游历苏、湖两州后,隐居吴地,常亲自下田劳作,著有《耒耜经》。陆龟蒙嗜好饮茶,常带着茶灶和书、笔床、钓具等物,往来吴淞江上,在现今吴江的松陵、平望、黎里、震泽、庙港等地隐居了较长时间,称得上是“半个吴江人”,因此,昔时垂虹桥畔三高祠里所祭祀的古贤中,其中一位就是陆龟蒙。同时,吴江多种方志上称其为“寓贤”,明代嘉靖《吴兴掌故集》则称其为“吴江人”。
甫里桥
陆龟蒙离开我们虽然已很久远,但至今在陆家港上还留存着一座与之密切相关的古桥。该桥以陆龟蒙别号“甫里先生”中的“甫里”命名,初建年代无考,现存之桥为清宣统三年(1911)重建,桥身上镌有对联,是为:
万顷具区留禹迹;
陆家甫里忆唐贤。
上联中的“具区”是太湖的古称之一;“禹迹”,相传当年大禹治水,曾在太湖一带留下了不少足迹,震泽镇区南面的蠡泽湖,原名斩龙潭,相传当年大禹在此力斩蛟龙而得此名;震泽宝塔街东首荻塘河上的禹迹桥,即是当地人士为纪念大禹而修建。下联中的“唐贤”即指陆龟蒙。在庙港,与陆龟蒙有关的地名,除了陆家港,还有养鹅浜。养鹅浜在陆家港东,相传陆龟蒙当年曾在这里养了不少鹅。陆龟蒙除了养鹅,尤喜养鸭。在吴江各地,留有陆龟蒙养鸭的不少遗迹。平望安德桥南有放鸭滩,震泽花山头北有养鸭滩,黎里的陆龟蒙养鸭之处则为黎里八景之一,名为“鸭栏帆影”。
吴溇
“七十二港、三十六溇”顺口溜中讲七十二港的最后一句是“张港方港到——吴溇”,接下来便是说三十六溇,其中有七都的六条溇,最后一条是胡溇,吴溇是其中著名的一条。吴溇的历史非常悠久,古时这里有泰伯庙,晋明帝时泰伯被敕封为三让王。南北朝南朝宋武帝刘裕在位时(420~422),古泰伯庙改建为吴王庙,由此,便有吴溇之名。
吴溇
清宣统二年(1910),吴溇设镇,集镇上至今仍存有一些老房子,现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的吴溇孙宅是其中的代表。此宅位于吴溇集镇妆(庄)桥之畔,建于清代嘉庆年间,距今已有二百余年。
孙宅内景
宅主孙氏为吴溇望族,吴溇孙氏从第六代孙珑起分成四支,第二十代为孙祖禄,生有三子,分别为长子孙本礼、次子孙本文、季子孙本忠。其中孙本文是著名社会学家,曾任中国社会学学会理事长;孙本忠为著名蚕学家,是我国现代家蚕育种的奠基人之一。吴溇孙宅现存有三进。宅中的飞椽、海棠轩、落地长窗、砖雕门楼等构件都颇具建筑特色和文化韵味。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方志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