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溪镇位于素有“江苏东大门”之称的江苏省昆山市西南。东临淀山湖与上海市青浦区隔湖相望,西依澄湖与苏州市吴中区相毗连,南以汪洋荡、长白荡与青浦区金泽镇交界,北以矶青湖、杨树淀、白莲湖与吴中区用直镇、昆山市张浦镇相接,西南以明卿荡与昆山市周庄镇相邻。政区总面积92.43平方千米。
五千余年的文明史、两千余年的发展史,为锦溪留下了众多人文景观、古迹名胜和大量明清建筑,也孕育了锦溪淳朴敦厚、源远流长的民俗民情和文化特色,久有“生态之乡”“人文之乡”的美誉。曾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卫生镇、国家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等荣誉称号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华宝钢环境奖。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饱经沧桑仍少年
富贵最为江南望
古镇锦溪,因镇内一条彩若锦带的小溪而得名。志载,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朝霞夕晖,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故名“锦溪”。西汉名将马援在此练兵,东吴辅吴将军张昭葬于斯,东晋画家顾恺之在此隐息,唐代文学家陆龟蒙晚年的大部分时间在此居住。
锦溪镇历史悠久,据镇北原国营昆山大东砖瓦厂出土的穿孔石刀、带把石刀、回纹硬陶片和朱浜村、宅前村围垦荡发现的石械、石镰等文物考证,早在5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聚为集镇,地属会稽郡。三国至唐代,地属吴郡。五代属苏州。北宋时,定名锦溪。北宋靖康二年(1127),宋室南渡。宋孝宗赵喜曾驻胖锦溪。山河破碎和一路上的颠沛流离,让紧随孝宗的爱妃陈氏身心俱疲,不久便含恨病逝于锦溪。悲愤万分的赵昚遂将陈氏水葬于锦溪五保湖口,并于水家对岸五保湖畔构建莲池禅院,命僧为其超度守之,还降御旨将锦溪更名为“陈墓”。明文徵明有诗“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君王情爱随流尽,赢得寒溪尚姓陈。”明正德十三年(1518),昆山举人屈儒撰写的《陈墓纪原》载:“姑苏之东南去郡城二舍许,有陈墓村,村中以河为界,西为长洲,东为昆山。”清康熙年间始称“镇”,康熙《昆山县志》载:“陈墓镇在西南四十余里,亦属长洲县,而东栅为昆之成区”。1992年10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同意陈墓镇恢复旧名锦溪镇。陈墓一名,使用了860余年。
历史上,陈墓曾长期以界浦河(今南北中心市河)为界,分县而治。河东下塘以东,属昆山县管辖;河西上塘以西,属长洲县(元和县、吴县)管辖。直至1952年9月,吴县境内的陈墓镇划入昆山县。原昆、吴陈墓镇合并后,升为昆山县直属镇。同镇两县分治的局面因此终止。1985年2月,实行镇管村体制,围绕陈墓镇东西两侧的陈墓乡、淀西乡并入陈墓镇,使得陈墓镇辖区面积达92.43平方千米,户籍人口4.6万人,成为昆山县城外第一大镇。
锦溪,地处太湖下游淀泖地区,湖荡密布,河流纵横。古时,澄湖、明卿荡、长白荡、汪洋荡、淀山湖一线,上接大运河达苏州、太湖,下连淀浦河过松江直通出海口,是往来吴越间及吴地出海的重要水道。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膏沃,物阜民丰,同时又远离城郭,不及世乱,如同世外桃源一般。唐“江湖散人”陆龟蒙晚年曾长期往返于此,其陆氏水东一族至今仍为锦溪大族之一。宋景祐年间(1034一1038),范仲淹出任苏州郡守,曾挥师七万开挖三十余浦,将太湖之水分泄于东海,其开江指挥所就设于镇西南明卿荡与长白荡相接的隘口之上,该地也被后人称为扎营坝。
宋室南渡,尤其是更名陈墓以后,陈墓之名得到扩散,一些北方大族相继流入。他们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深感陈墓平和安详,有的置地购宅,有的就一艘小船,把陈墓作为他们的安身之地。陈墓也由此逐渐繁盛,市镇的中心也由原来的锦溪河、道院港区域向东扩展至今菱荡湾、南大街、上下塘街一带。元代至元年间(1264一1294),陈墓市肆林立,客商云集,人烟稠密,已成为苏州葑门外一大镇。乡人顾华甫,海运万户,从事海外贸易活动,“富贵为江南望”。
淡妆浓抹总相宜
文心正气永长存
两千多年的历史,诸多的人文胜迹,无数独具明清特色的古建筑群,“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逶迤奇特以及以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为代表的民间博物馆群,在诸多江南水乡古镇中独领风骚。沈从文言她是“景色人事极好”,冯英子称赞为“淡妆浓抹总相宜”,刘海粟则评价为“江南之最”。
当人们划着小船在市河里穿行,五保湖中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家,河道两岸古色古香的文昌阁、通神御院和莲池禅院,石桥的圆拱在头顶闪过,稳实的驳岸散发出湿润的气息,一处处风景令人应接不暇。明人高启曾经写过一首《锦溪渔唱》,诗曰:“春风拂拂柳依依,无数莺声燕语时。红杏碧桃花烂漫,长堤曲港水流漓。浮梁滩下维鱼艇,野店门前飏酒旗。此景欲描描未尽,一溪烟雨当迷离。”这首诗的意境,至今仍可以在水乡古镇感受到。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源远流长的清幽气质,琳琅满目的丰盛物产,无不让国内外人士推崇备至。著名画家陈逸飞经常到陈墓写生。他以陈墓里河桥的水乡景致为内容创作的油画《晨》,印在了1985年联合国邮局发行的首日封上,传遍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陈逸飞带着一挎包胶卷,乘坐小轮船,在陈墓的市河里流连忘返。他说,这样迷人的景色,一定要设法把它留下来。
除了怡人的景色,更为人称道的则是锦溪的“文气”。明朝中时,因厌弃官场隐居青丘的著名诗人高启,十分仰慕陆龟蒙“笔床茶灶”的闲谈生活,常到陈墓拜谒鲁望先生祠,写下了著名的《陈墓八景》诗。之后,文徵明、沈同、祝允明、唐寅等吴中才子,不断相约陈墓,或吟诗唱和,或题画相赠,他们的高蹈之风,在陈墓乡贤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时间,不为官、不为财,崇文尚墨的良好风尚在陈墓骤然兴起,成就了陈墓人才辈出、文运鼎盛的历史。
明崇祯十七年(1644),明朝覆亡。此时的陈墓人已将家国情怀与个人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崇祯末年,陈墓乡绅陆兆温变卖了家中所有的田产作为粮饷,广征义勇保护乡里。他们立寨于镇西南长白荡中,日夜操练。清顺治二年(1645)十二月,趁夜黑攻打苏州城。但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其弟亦死于战斗之中。乡人陆世萃,崇祯年间(1628一1644)拔贡国子监,应天举人,曾任莆田知县。明亡后,便布袍棕履,隐迹于太湖之滨,一生著述等身。明清两朝,陈墓走出过陈景臻、盛符生等5名进士,11名举人,5名贡生。辛亥革命以后,新学进一步兴起。一大批陈墓学子赴苏州、上海、北京等地深造或出国留学,其中包括著名天文学家朱文鑫、刺汪未果英勇就义的清华英烈陈三才、图书馆学家陈渭士、文字学家朱文熊等一大批负笈海外、学成后归国的优秀人才。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业绩,古镇也因此被誉为“留学生之乡”“教授之乡”。
从溪水中走来的锦溪,守护着历史,又书写着历史,传承着文化,又创造着文明。今天,锦溪宁静与繁华并存,自然与心灵相融,传统与现代互动,人文锦溪与生态锦溪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品牌,也为锦溪这片古老的土地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方志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