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
首页
机构概况
机构简介
专家介绍
荣誉证书
专利证书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地名动态
媒体关注
地名研究
地名理论
地名法规
专家建言
学术研讨
地名文化
吴文化地名
视觉地名
地名故事
地名图书
地名服务
地名标准化服务
地名信息管理
标准地名查询
交流互动
吴语地名“泾”的释义及历史演变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3/6/14 8:57:34
“泾”作通名的地名绝大多数分布在苏南浙北的太湖平原以及宁绍平原一带。根据全国行政村名统计,“泾”字村名江苏最多156个,浙江其次52个,上海30个,三省合计占到全国“泾”字村名的92%。考虑到行政村名多是当代新命名,方言特色不及自然村名浓厚等因素,如果以自然村名或河道名进行全国统计,那么江浙沪三地的“泾”通名比例还要高不少。以上统计结果和人们的传统印象相符合,在现代“泾”的确是个吴方言词。
“泾”简单的理解就是水径,与“径”组成一对同源词。陆上的小路称“径”,水路小沟渠就叫“泾”。早期的“泾”通常是指人工开挖而成的直河。“泾、径”本身就有“笔直”的含义。《集韵》泾涏,直流也。《释名·释水》:水直波曰泾。泾,径也,言如道径也。“泾”名出现较早,战国吴越争霸时就有记载。如姑苏盘门内城壕叫锦帆泾,吴王携西施泛舟其上。木渎馆娃宫下有采香泾,是夫差为方便西施采香特意开挖的水道。古书中“泾”常写作“径、迳”。唐刘禹锡《馆娃宫》诗“唯餘采香径,一带绕山斜”,宋范成大《吴郡志·古迹》“采香迳,在香山之傍小溪也。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今自灵岩山望之,一水直如矢,故俗又名箭泾”。《宋会要辑稿·食货十八》“南擅澉浦、华亭、青龙、江湾牙客之利,北兼顾迳、双浜、王家桥、南大场、三槎浦、沙泾、沙头、掘港、萧迳、新塘、薛港、陶港沿海之税,每月南货商税动以万计”。宋代时“泾、迳”两字开始分化,河道名开始用“泾”字,但仍有兼用“迳”的。
汉唐时代,江南农业生产秉持“大圩制”。王建革认为大圩时代“泾”是圩内水系,即相当于现代起排灌作用的渠道。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治水》“自二江故道既废,而五湖所受者多,以百谷钟纳之巨浸,而独泄于松陵之一川,势不能无浸益之患也。观昔人之智亦勤矣,故以塘行水,以泾均水,以塍御水,以埭储水,遇淫潦可泄以去,逢旱岁可引以灌,故吴人遂其生焉”。“泾”是次于“塘”的二级河道,作用是圩内“均水”。该时期“泾”继承了战国时期“人工开掘直河”的主要特点,只是“泾”作用从行船变为均水。
两宋时期“大圩制”崩坏,塘浦系统演变分化成小圩为主的泾浜系统,泾浜频繁出现在记载中,产生了大量“泾”地名,泾也从原本圩内河道逐渐变为圩外水道。范成大《吴郡志·水利上》“为民者,因利其浦之阔,攘其旁以为田,又利其行舟、安舟之便,决其堤以为泾。今昆山诸浦之间,有半里、或一里、二里而为小泾,命之为某家泾者,皆破古潴而为之也”。小圩的分化刺激了新水道的形成,农民为行船泊舟方便私开私掘河道,这类新增的水道当时都称为泾、浜。泾浜在短时间内大规模新增,命名是个问题。因此批量命名法广泛应用,哪家开挖的河道就称为某家泾。有时甚至连这种批量生成的名字也没有,只能采用数字编号法,以数字、次序为名,如双泾、四泾、五泾之类。或者干脆以形态、方位、新旧等笼统称呼之,因此直到当代横泾、西泾/东泾、前泾/后泾、新泾、长泾、旱泾的同名现象就非常突出,仅原吴县境内以“横泾”为名的自然村落就有19个。
到了明清时代,吴地的“泾”成为人工开挖小河沟的代名词。特点是体量小,数量多。原本径直的含义弱化,“泾”变成小河的泛称。不过因为人工开掘河道仍较平直,不像未经整治的“溇”那么不规则。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今苏州嘉兴沟渎曰某泾某泾,亦谓其可径通”。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17卷》“今吾苏沟渎多名泾者,如采莲泾之类”。到当代“泾”字村名、河名仍然遍布,但口语中已经不单说。比如一条河只说“条港”而不能讲“条泾”。泾也失去了构词能力,农村仅用于固定词“河泾、栅泾、界泾”。河泾相当于河港,是河流的泛称。苏州北部有南河泾、北河泾、小河泾地名,相当于通语的南河、北河、小河。又有河泾庙,即水神庙,相对于土地庙。栅泾指安装有栅栏或栅门的河道,起到防盗、稽查作用,相当于陆上的巷门、坊门,即如今路上的卡口检查站或者小区大门。界泾即是界河。
“泾”类河名产生年代较早,但大规模出现或者说留存至今的众多“泾”类河道名、村名产生时间偏晚。因“泾”类地名多带有姓氏,顾国林巧妙地采用“姓氏结构积分”法用姓氏历史推导地名历史。根据“和本土姓氏结合的通名类型具有早期倾向,和移民姓氏结合的通名类型具有晚期倾向”基本思想,他计算得出“泾”地名显示出晚期倾向。该结果和明清时期小圩系统内泾浜大规模形成的史实可以相互印证。
最后谈下苏州吴语“泾[ʨiən]”的读音,这里主要说的是声调的问题。在字书中“泾”有多个读音,见、溪、群三种声母都有,其中符合吴语k声的见母字又有平声、去声两种。读平声时是陕西泾河的专称。去声古定切“泾涏,直流也”符合吴语“泾”本义。苏州话中“泾”一般只在词中出现,因为连读变调原因导致声调很难确定,读字时往往作平声。不过在农村方言中我们根据后字平上和后字去声时连调的不同,还能推测出“泾”字调应该是去声。如蠡口话:黄金22-41,横泾22-23。去声读[ʨiən412]正好与韵书中“古定切”相合。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中国地名
上一个:
尊重地名就是尊重我们的文化历史
下一个:
汉语地名的时空属性与文化价值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
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