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
首页
机构概况
机构简介
专家介绍
荣誉证书
专利证书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地名动态
媒体关注
地名研究
地名理论
地名法规
专家建言
学术研讨
地名文化
吴文化地名
视觉地名
地名故事
地名图书
地名服务
地名标准化服务
地名信息管理
标准地名查询
交流互动
汉语地名的时空属性与文化价值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3/6/19 9:04:11
地名是人类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套地理符号系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景观。人类利用地名来确定方位、划定范围、区别地物的性质、宣示地物的归属,并在此基础上组织日常生产和生活。很难想象,如果地球表面没有了地名系统,人类社会可能会是一个怎样的混乱状况。
地名是人类的创造,具有
文化属性
,同时也具有
空间属性
和
时间属性
。
所谓空间属性就是地名的区域差异
。地名是地域文化综合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文化特色、方言差异,造成不同的区域地名文化系统。
随手打开《中国地图册》,浏览不同地区的地名,可以明显看出地名的区域差异。广东潮汕地区,多见带“汕”“澳”“揭”“涌”“浦”“洲”的地名;西北山陕地区,多见带“源”“梁”“峁”“砭”的地名如“魏家命”“薛家峁”;河北北部、京、津平原地区,则有一类带“垡”(fá)的地名:云贵地区,则多带“坪”“坝”等。
地名的区域空间差异,主要是由各地的自然地理、文化地理的差异造成的,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貌类型、方言差别有关,反映了地名的空间属性。一般而言,随着地名行政等级的降低,尤其是在乡村一级的地名层面上,地名越接近当地人群的日常生活,越能反映出文化的地域特色。
所谓时间属性,是指地名在时间轴上的变化,亦即地名的历史发展变化过程
。地名自其出现以来,就一直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新的地名不断被创造出来,旧的地名则不断演变和消亡。随着文化、语言、文字的变化,地名也在不断地变化。我们使用的现代地名系统,实际上是一个新旧地名的混合体,是地域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现代地名系统,既有新时期的创造,又有历史的演变和继承。现代地名系统中保存了不少历史上的古地名,成为宝贵的“地名化石”,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这些具有数千年、数百年历史的“地名化石”,我们应该格外珍惜。
地名从其性质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
自然
与
人文
两大类。自然类地名主要是山川湖海的名称,人文类地名主要是省、市、县、乡、村的名称。自然类地名相对稳定,变化缓慢,不少古代的自然地名仍然在日常生活里使用,如古代“四渎”中的河、淮、济、江,“五岳”里的泰山、嵩山、恒山、衡山、华山等等,有的拥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与自然类地名相比,人文类地名的数量更多,但两千年前的地名至今仍然使用的,就比较少了,有几百年历史的人文类地名,保留下来的数量相对较多,还在继续使用。
现代地名系统中的古地名,由于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故而其具有时代和区域的双重属性,反映了历史特色和地域特色。地名中特殊的字型和发音,实际上就是地名化石,是极其宝贵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格外珍惜和保护。
地名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是现代民族国家加强国家意识,统一思想文化,加强行政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化的发展趋势下,原来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传统与特色正在迅速消亡。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巨大的损失。重视地名的研究工作,保护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应该提上议事日程。要摸清地名家底,分期分类,梳理脉络,本着“从俗”“从古”的原则加以保护,而不是让它们彻底消失在地名规范化、标准化的工作程序里。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中国地名
上一个:
吴语地名“泾”的释义及历史演变
下一个:
地理信息系统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
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