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村:耕读慈孝 古韵流芳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4/8/12 9:27:19     


       “朱扈千年春水渡,河阳一角夕阳山。安得移家此中住,卜邻更有素心人”,这首极具画面感的田园诗歌,描写的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吴昌硕眼中的张家港金村。

金村夕照

       金村位于张家港市东南部,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史称慈乌村。总面积为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000多亩,有63个村民小组,本地常住人口7700多人,年村级可用财力达1000多万元,为张家港人口最多的村。获得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村落以及江苏省最美乡村等荣誉。

水岸人家


半是耕渔半是读

       据《金村小志》记载,这里晋代就有村落。隋唐时,称太平乡永昌里,宋代称潘圻村。明代洪武年间,南宋理学大师金履祥第六代孙金启明,自浙江兰溪转辗于此,相中这里水土丰美,定居兴业,其时“有水名暗泾,夹岸榆槐枫梓,交柯蔽荫,慈乌数千巢其上”,故称慈乌村。直至清代雍正年间,始称金村,并一直沿用至今。

       “马队文人集,牛行旧德多”。金村自古以来耕读传家,民风淳朴,崇尚诗书礼义。“二十余井井井流甘,一百余家家家识字”,即是金村重教写照。明代,这里设有私塾颐乐堂,清代办有丽瞩楼、学半斋等私塾、书舍。辛亥革命后,进步知识分子周鼎在金村创办慈妙乡第二国民学校。金村走出进士、举人、南社社员、黄埔军校生以及海内外英才100多人。其中,江南才子杨仪为嘉靖五年进士,授工部主事、礼、兵二部郎中;著名篆刻家赵古泥,潜心钻研篆刻技艺,为虞山印派开山大师。

慈妙乡第二国民小学师生合影

       金村是个诗意乡村,从地方文献中,共收集到3000多首诗词。其中有钱谦益、陈祖范、吴宽、翁同龢、吴梅、吴昌硕等名流作品。反映600多年家族史的《金氏家乘》、出版的《金村文存》丛书以及全国首部全媒体村志《金村志》,为金村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慈乌村里是吾家

       “慈乌村里是吾家,风俗由来朴不华”。在金村,慈孝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弘扬。行孝悌、教子女、济贫困被写入了金氏家规。吴中名医金兰升,数十年行医,济贫悯苦,悬壶济世,成为金村佳话。明嘉靖年间,金村人金七抗击倭寇英勇献身。为纪念抗倭英雄,金村人将原本是宗教活动的金村庙会,演变为纪念金七这位民族英雄的公祭活动。


庙会现场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金村百姓抬着金七圣像出会,舞龙、舞狮、打莲湘等民俗表演精彩纷呈,将崇文、爱国、慈孝的家风家训融入新时代主旋律。近些年来,接连举办,万人空巷,金村庙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金村成立“慈燕”艺术团,吸引村民积极加入,先后组建舞蹈队、舞龙队、舞狮队、威风锣鼓队等35支民俗表演队,唱响乡村文化大戏。古老的家风家训正融入文明创建、村民自治,唱响了新时代文明“三字经”。

金村庙会启动仪式

       金村在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26年就在园茂里成立了中共金村特别支部,成为张家港市最早的党支部之一。周文在、金朴存等一批先进分子从这里出发,踏上了寻求真理之路。今天历经百年沧桑的园茂里,通过修缮,成为了苏州市红色教育基地。

1926年金村党支部旧址

       “天霞淡疏疏,流水夕阳斜,好个村庄也。”诗人吴梅笔下的金村宁静如画。乾隆年间,金村有“八景”之说。今天,南浦归帆,徐塘泛月,荷塘渔唱,慈乌反哺,西泾垂钓等一个个古老的景点,总在勾起了人们美好的回忆。“徐塘秋水好,天籁发渔歌。”“两三渔艇泊,一片月空明。”金村文人笔下的千年朱扈渡口,犹展示一幅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情。

暗泾河

徐塘桥

       “寂寂几人家,暗泾烟柳斜。”古老的暗泾河畔,井字形的小街小巷与碎石路面,依然十分清晰,透出古村古韵。始建于明代的长春堂、清乾隆年间的王家花园、赵古泥故居长春堂、“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永昌寺,散发着悠悠古韵。王家花园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以其精巧雅致闻名江南。块块明砖、片片青瓦、花窗漏墙,被光阴洗去的华彩,以崭新的姿态重绽光芒,打造成乡村文旅天地。

永昌寺

       金村还打造了明清建筑风格一条街,每月农历初二,为商贸小节场。“慈乌书苑”及各类小吃、饭店,错落有致,展示繁华的集镇景象。新的居民小区金村苑,入住 366户。白墙灰瓦,透亮花窗,旧式墙门、入门牌楼等,彰显江南传统民居特色,成为全市乡村人居典范小区。环村而行夏皋、陶家巷、高家村等唐宋村落,静静坐落在美丽乡村的原野中。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金村建成江苏水美乡村、星级康居乡村、最美乡村。2023年,金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金村苑

金村人家


机丝声里创业忙

       “虾徐市、蟹恬庄、蟛蜞金家村、野菱福山镇”,金村人有喜食蟛蜞习惯,自夏统即有,故民间又称金村为“蟛蜞金家村”。旧时,金村与鹿苑、福山、庆安称为常熟北门外四大古镇。

       金村是块创业的福地。明代洪武年间,金氏先祖来到金村定居,勤于栽竹植树,耕渔为本,经营粮商。明末后,金村集镇商号林立。金村上了点年纪的,对“金洽茂”“陆福祥”“长春堂”“王大生堂”“远见楼”“震方楼”“龚长泰”等老字号经商地记忆犹新。《金村宝卷》、金村方块糕等列入地方非遗文化。到金村街头,喝一碗豆腐花,尝一块白云糕,品一杯老浓茶,听一曲吴浓软语评弹,便是一种闲情逸致的享受。

金村牌楼夜景

       “笘毕家家墨,机丝处处梭”,两朝帝师翁同和诗中的“机丝”,为金村传统的土纺土织业。进入近现代,金村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金村积极发展现代工业,逐渐形成了针纺、机械、医疗等产业门类。其中,针织业更是成为金村的特色产业、致富产业,羊毛衫、羊绒衫畅销海内外。

羊毛针织业

       金村水土丰美,河流较多,土质肥沃,是优质稻米产区。《金村小志》载:旧时,金村产优质红莲糯,又叫鸭血糯、落霜青,清代还被列为“御米”。有着上万亩耕地的农业大村,金村展示出一幅现代农耕画卷。华田农场、大愚木舍、金博园等“农耕园”,成为乡村观光点。“华田家庭农场”被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生产的“金村大米”,从一颗种到一粒米全程无公害、机械化,获评“江苏好大米”特等奖。


       “东园高似汉东园,丹桂廷前日益繁。” 古老乡村,大美金村,承载着千年文脉,秉承“文化立村”理念,正不断焕发出乡村文明、百姓幸福的新气象,释放乡村振兴的文化魅力。

金村文化生态保护区

金村娃学村规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方志江苏
下一个: 静静的胥江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