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峥嵘岁月,这里的每一个地名都让人热血沸腾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5/10/10 8:58:45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历史的指针划过八十个春秋,抗战烽烟中的呐喊与血性,早已融入民族血脉。回顾以往,不忘初心,在太仓这片浸润着娄东文化的土地上,不仅镌刻着千年古城的文脉印记,更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以血肉之躯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红色基因。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追寻太仓地名中的红色印记,共同追忆峥嵘岁月。


唐家宅基—民主政权的诞生地


       唐家宅基是太仓市璜泾镇雅鹿村的一个自然村落,向以唐姓农户为主,故名。


       1941年1月6日,震惊全国的“皖南事变”爆发。1月22日,江南抗日救国军政治部发布通令,将苏常太地区划为苏南第一行政区,下辖苏州、常熟、太仓、阳澄4个县,坚持抗日。2月5日,“太仓县抗日民主政府”在唐家宅基的赵光家里宣告成立,隶苏南第一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并建立3个行政区。会议从上午10点持续至下午2点左右,参加会议的有时任苏南第一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任天石,地下党组织成员汤钧、易有光以及县人民抗日自卫队和当地群众200人左右。任天石作报告,任命郭曦晨为太仓县政府第一任县长,县政府下设民政科、财经科长、教育科、军事科长等。


       太仓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后,与太仓县民抗联合发表《告民众书》,制定总的工作方针,号召广大群众团结在抗日政府周围,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支援抗日斗争,从而使太仓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呈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主办了不定期油印报纸《团结报》,每期发行100份左右。新四军六师师长谭震林、十八旅政治部主任张英、县长郭曦晨分别为该报题词或题字。共出版20多期,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太仓县政府的成立,使太仓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出现了蓬蓬勃勃的新局面,广大群众踊跃参加地方武装,支持前后方的勤务工作。2019年10月,唐家宅基太仓县政府成立大会旧址被命名为太仓市党员党性教育基地。2021年,唐家宅基被确定为苏州市第一批红色地名,2022年被确定为江苏省第二批红色地名。



杨漕村—红色火炬升起的地方


       杨漕村位于太仓市璜泾镇西北部,因村内有一条南北向的杨漕河而得名。


       1939年7月和10月,江抗东进时,分别派中共党员朱慕陶、唐汉良、马超融,潜入太仓的省保四团开展并加强工作。他们3人建立了太仓地区最早的中共党小组。同年10月,中共江南特委派中共党员杨志明到太仓开展秘密工作。11月,又派中共党员吕品生(以开文具店的名义)、孙学明到岳王市及附近农村开展工作。

       1940年4月,谭震林到常熟后,为加强党对太仓工作的领导,派出大批党员干部到太仓开展工作,成立了中共太仓县工作委员会,并在工作基础较好的杨漕乡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在杨漕村建立了太仓第一个党支部。太仓党组织的建立,是太仓人民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太仓人民在党组织的领导下,进入了抗日斗争的新阶段。

       1992年7月1日,在原草庙村建太仓第一个党支部诞生纪念碑、纪念室。2012年7月,扩建为太仓第一个党支部陈列馆。1995年10月,陈列室成为太仓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7月,成为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11月,“杨漕——太仓红色教育基地”落成开园。


浏河天妃宫—太仓声援五卅运动旧址


       浏河天妃宫位于太仓市浏河镇新东街90号,始建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 年),由旅居娄江口的闽粤海商所建的民间私祠,原址在老浏河北岸五杨池(今龙王湾东侧),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移建于现址(今浏河镇新东街90号)。据文献史料记载,浏河天妃宫同湄州妈祖庙、泉州天后宫、天津天后宫一起被统称为大陆元代“四大妈祖庙”。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临近上海的太仓学生立即以示威游行,宣传募捐,抵制英、日货等行动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爱国斗争。7月14日,浏河各校师生借天妃宫义演3天,募捐救济失业工人。所募款项全部存入银行,集成大数后转送上海学生联合总会,有力地援助了上海工人的罢工斗争。在学生爱国热情的感召下,太仓社会各界的爱国力量都积极行动了起来,会合成一股强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洪流。社会热心人士积极配合学生的反帝爱国斗争,集资开设国货公司,专营国产百货,掀起提倡国货,抵制英、日商品的热潮。浏河地区的社会各界人士在天妃宫前的广场集会游行,抗议帝国主义的暴行,声援上海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于是浏河天妃宫成为了太仓声援五卅运动的主要场所之一。


穿山—穿山之战发生地


       穿山,又名凡山,属于浙江天目山余脉,山中有石洞通南北往来,故名穿山。

穿山旧址

穿山图

       1941年4月,日伪军为剿灭抗日武装力量,派伪军罗崙山一个中队驻在穿山顶玉皇阁内,居高临下,监视老闸、归庄一带的抗日武装活动,不仅如此,他们还狐假虎威,白天四处逼租抢粮,敲诈勒索百姓,闹得四乡八邻鸡犬不宁,民不安生。针对这一情况,太仓县委决定采取行动,拔除这个敌伪据点。5月2日,县委调江南保安司令部警卫二团一连和太仓“民抗”攻打穿山伪军据点,警卫二团一连负责主攻穿山顶伪军据点,太仓“民抗”紧密配合,阻击沙溪、璜泾的援敌。经过数小时的激战,穿山据点伪军不堪抵抗,败退沙溪。

       穿山之战是太仓抗日武装力量建立以后的一次重要战斗,成功地拔除钉在根据地中心的日伪据点,从而保证了抗日根据地南北交通的安全和畅通,是太仓“民抗”建立以后的一次重要战斗,为壮大和发展太仓抗日根据地创造有利条件,对于鼓舞民众士气,增强抗日必胜的信心具有重大的意义。


方家桥—新四军苏南反清乡第一仗遗址


       方家桥现属浮桥镇方桥村。该地原为一个桥头村落,茜泾河北桥堍有一家磨坊,时称“磨坊桥”,后渐次成集,遂改称方家桥。清咸丰年间,由陆姓居民迁居茜泾河南,创建了南街。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均曾设置方桥乡,为乡驻地。




       1937年7月,“江抗”东进时,曾在镇东龚姓农民家召开有国民党地方武装参加的“国公统战联席会议”,成为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典范之作。1941年7月,“江抗”在太仓反“清乡”斗争的第一仗,也是在方桥集市南打响的。

新世军苏南反清乡第一仗遗址

       1941年7月1日,日伪苏州“清乡”办事处和“清乡”督察专员公署成立,各县成立“清乡”特别区公署以优势兵力对“清乡”区实行大面积封锁,投入兵力总计1.8万余人,其中进入太仓3000余人,分驻于城厢、沙溪、璜泾、浮桥、浏河等地实行分割占领,采取拉网和篾梳战术,分进合击,纵横穿插。此外还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清乡”,实施奴化教育,加强其殖民统治。

       针对日伪“清乡”,1941年7月上旬,根据苏常太反“清乡”斗争委员会的部署,新四军五十五团政治部主任钟发宗率领七连从常熟到达太仓,与太仓县党政机关人员40余人会合,开展反“清乡”斗争,通过主动出击,攻打方家桥日军据点,打开太仓反“清乡”斗争的局面。根据侦察情报和方家桥的地形,作了战斗部署:由七连担任主攻,县大队配合阻击援敌。7月中旬某日夜,七连向方家桥日军据点发起攻击,并开展激烈战斗。后发现敌情有变,据点里的日军数量有所增加,七连遂主动撤出战斗。次日早晨,七连战略转移,途中多次受敌包围袭击,突出重围,回到常熟根据地。

       方家桥战斗,是苏常太反“清乡”斗争的第一仗,它打乱了日伪的“清乡”部署,震慑了敌人,鼓舞了人民抗日的士气。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太仓民政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