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
首页
机构概况
机构简介
专家介绍
荣誉证书
专利证书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地名动态
媒体关注
地名研究
地名理论
地名法规
专家建言
学术研讨
地名文化
吴文化地名
视觉地名
地名故事
地名图书
地名服务
地名标准化服务
地名信息管理
标准地名查询
交流互动
悠远绵长的母亲河——娄江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5/7/21 9:10:48
娄江,又名昆山塘,曾称至和塘,西承苏州诸水,北纳阳澄巨浸,南汇吴淞、澄潮,东泄浏河入长江,为阳澄湖区泄水干河,自古以来,娄江不但是重要的水运航道,也是太湖泄洪的重要水道。今日的娄江,西起苏州娄门,东至昆山开发区蓬欣社区(原蓬朗镇草芦村),与浏河相通入长江,全程50公里,昆山境内约23公里,一路迤逦百馀里,两岸阡陌纵横,河道密布,农田万顷受益。
PART.01
历史起源:古娄江
娄江,古就有之,是古太湖三大排水通泄河道之一。自古治吴必治水,最早可以追溯到大禹治水的远古时代。《尚书·禹贡》记载“三江既入,震泽厎定”,《史记·夏本纪》亦载“三江既入,震泽致定”,说的正是太湖流域,其中“三江”之一就有娄江。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注:“三江者,在苏州东南三十里,名三江口。一江西南上七十里至太湖,名曰松江,古笠凙江。一江东南上七十里至白蚬湖,名曰上江,亦曰东江。一江东北下三百余里入海,名曰下江,亦曰娄江。”。故娄门至海一百八十里,皆是娄江。娄字的来历含义,有各种说法,按志乘记载,昆山建制最早可上溯至春秋时代,古名“娄邑(春秋)” “娄县(秦汉)”,与这条源于太湖西出娄门,水波翻腾如江海扬华的娄江,名称亦是互相成就,而孰先孰后,在各历史文献中多语焉有别,难以精确厘清。民间关于娄江的叫法古往今来一般有这几种,苏州娄门至昆山青阳港段称昆山塘,也称苏州塘,又名西娄江,昆山东门至太仓西门段称太仓塘,又名东娄江,昆山界浦港至昆山东门段称昆山塘,又名至和塘。
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从前苏州娄门外原是水草丛生的泽国,昆山地处太湖湖东一块“碟形”洼地,由于地势低注,加之上游客水入境,下游泄水不畅,形成滞洪局面,遇上雨涝,农田经常遵灾,民间流传着“九年三熟,糠菜拌粥”,“十年九不收,收就收点稻穗头”。由于太湖水系始终在变化中,娄江也因此经常淤塞,古娄江唐代以后几乎湮废。素为漕运要道的古娄江,因河道浅水狭窄,水患不绝,时任官府多次议欲修治,屡因成本高、难度大搁浅。
娄江全图(清)
PART.02
说古论今:至和塘
水者,大利大害,疏通则利,壅淤则害;安流则利,梗道则害。北宋至和二年(1055),昆山知县钱纪采用主簿邱与权建议,兴役筑塘,修建桥梁52座,岸上种树5万余株,万物复苏,川流滋润,取开挖年号“至和”为河名,今天仍横跨河上的的半山桥和富春桥即是见证。南宋范成大《吴郡志》载“至和塘,旧名昆山塘。从古为湖瀼,多风涛。本朝至道、皇祐中,尝议兴修,不果。至和二年,始修治成塘,遂以年号名塘。”“塘”有“堤”的意思,是江南地区常见的人工河道地名通名,唐宋时期,苏州地区水利建设每隔七里、十里设一东西走向的河道为“塘”;隔五里、七里设一南北走向的水道为“浦”。《苏州府志》曾记载至和塘的流向“郡娄门至昆山七十二里,塘曰至和。南吐新洋江,北纳阳城湖,又有沙湖,鳗鲡湖介乎东西之间。惟塘之水,二十五里隶昆山,四十七里隶长洲。支派连亘淀山湖、吴淞江,接顾泾、黄泗浦,以达于海。”从此水流畅泄,田畴稳收,船只通达,行人称便,商贾云集,市场繁荣。至和塘修浚筑堤,解决了城区水患,城内居民商贾沿河集聚,以半山桥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沿河两岸东塘街、西塘街和北塘街(亭林路北段)、百花街(亭林路南段)商住闹市,出现“甲族萃务、栋宇凌云、米船拥塞”的热闹景象。至元朝,在传统依托京杭运河的漕运基础上,海上运输新路线开辟,至和塘成了南粮北调的重要水道。如今的至和塘依旧横穿昆山老城区北部,东起东环城河,西至东仓基河,是一条极具江南水韵的河浜,沿线分散街巷里弄和文人旧宅、古城门以及中学、小学、幼儿园、书画院等文化资源,深蕴历史文脉、水墨书香。
清朝光绪年间至和塘走向
PART.03
历经疏浚,今非昔比——新娄江
娄江(正阳桥)
明永乐年间的“掣淞入娄”水利工程,将吴淞江下游改由娄江入海,使之愈加顺畅。三保太监郑和以娄江下游挟两江之水的刘家港作为起锚港和收泊港,乘长风破万里浪,下西洋与各国交往,把娄江的名字写进了辉煌的世界航海史。明清时期,海运渐衰,据《清史稿》记载“今河形大非昔比,舟楫来往必舣舟待潮,昆山外濠为娄江正道,浅狭特甚,苏州娄门外江面仅宽四五丈,偶遇秋霖,众水汇,集江身浅窄,先为潦水所占俟,其稍退然后湖水得出为之,传送而上游已漫淹矣。”彼时河道流经的部分地区已淤塞,城内河道狭窄,两岸排水能力不足,已不能承担正常的漕运,满足不了大型商船频繁通行,娄江不得不改道南移,热闹的“半山桥市”也走向衰弱。昆山的南环城河和东环城河逐渐取代了原至和塘的运输功能,商贾粮船多通过这两条外护城河进行通航。民国后,随着娄江航运改道,朝阳门拆城筑路,正阳桥一带成了城区的商业中心。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娄江及正阳桥修建
据统计,自宋代至民国,娄江大小浚治共有30多次,加固塘堤,以保田畴、利帆纤。解放前的娄江河床淤浅,宽窄悬殊,时常交通堵塞,事故频发,已满足不了通航通商的需求。
1951年,昆山县对娄江及其10余条支流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疏浚,挖土近6千方,但因仅属应急修补,未从根源上缓解娄江河床淤积、束水等严重问题。
1978年娄江拓浚
1977-1981年,作为浏河上游的配套工程,昆山县分4期工程对娄江进行全线整治拓浚,解决了昆山西北部地区内涝和泄洪问题。第一期西娄江段:西起界浦港(昆山与苏州工业园区交界处),东至青阳港,新开挖东大桥至青阳港约1.4公里河道,实现娄江改道青阳港,向北汇入太仓塘;第二期东娄江段:西起白塔头(东娄江与青阳港交汇处),东至原蓬朗镇草芦村。第三期完成娄江玉山市河段工程。第四期完成沪宁铁路62号桥束水段扩宽工程,娄江拓浚后两岸植树成林,市镇面貌大为改观。
上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娄江
90年代,昆山市又对娄江南北两岸进行护坡加固,并开展多轮违章建筑和装卸码头整治。
2008年,娄江市区段3公里启动环城滨江景观工程改造,在河道内建造亲水平台,在一定程度了减弱了娄江泄洪功能。为不影响阳澄湖地区泄洪,对三里桥北向至大西门越河折东至叶河和夹潮塘的4.5公里河道进行全面拓宽浚深,代替原娄江市河段排水补偿功能,此后娄江小西门至青阳港段不再通航。
娄江如练,波光旖旎。如今,娄江沿岸商业、住宅、公园林立,梧桐、水杉茂盛生长,变换着四季风景。娄江作为昆山的母亲河,养育着一代又一代昆山儿女,见证着这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不断发展。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昆山民政
上一个:
苏州古城的孙策亭
下一个:
地名里的大暑清韵 姑苏雅意蕴长夏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
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