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在位于城厢镇的新华东路,路的东首一侧,静静伫立着一座古朴的石碑,那是雍正四年(1726年)镌刻的“镇洋县界”石碑。碑身并没有作精心的打磨,所镌刻的字迹也显得朴拙率意。在这斑驳与粗朴之中,我们能否真切地触摸到,它的背后有着一段怎样的厚重与沧桑的历史呢?
雍正四年镌刻的镇洋县界碑
镇洋县,作为太仓城市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行政区域地名,自1725年闪亮登场,至1912年缓缓谢幕,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187年的印记。
建立镇洋县的因缘是太仓升格为直隶州。雍正元年(1723年)至三年间,清廷在全国范围内新设了23个直隶州。如此大规模设立直隶州的举措,是清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次重要改革,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治理逻辑和政治考量。从强化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方面看,是为了应对行政层级缺陷。原有“省—府—县”三级结构中,府级政区管辖范围过大(平均辖10县左右),导致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直隶州的设立,形成“省—府(直隶州)—县”的弹性结构,把重要州县直接隶属于布政使司,绕过了府级行政壁垒,打破了地方权力垄断。直隶州知州定为正五品(比知府从四品低,但高于知州从五品),形成新的晋升阶梯。而在优化赋税征管与经济发展方面,钱粮征缴效率得以提升。在新设的23个直隶州中,有17个是因钱粮征缴问题而设。太仓直隶州的建立,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机缘。
镇洋县乡都市镇图
清雍正二年(1724年),那时苏州、松江、常州三府,赋税沉重,事务纷繁。据记载,州县每年税银交付多的可达四十余万两。当时一县的粮额几乎与四川、贵州一省的粮额数相等。因而,每逢旱涝灾年,经常出现拖欠或无法完税的窘况。雍正元年(1723年)至二年间,清廷就曾连续下召减免太仓州因受灾而亏欠的粮税。由此,总督查弼纳审时度势,上奏朝廷,提议苏松常三郡增县,而太仓州升格,以解燃眉之急。于是,太仓州获得了这一历史机遇,升格为直隶州,下辖镇洋、宝山、崇明、嘉定四县,提升了行政效率与赋税征缴能力。太仓的新纪元由此拉开序幕。
雍正二年呈请太仓升直隶州奏疏
那么,“镇洋”一名又是从何而来呢?
原来,早在明代弘治十年(1497年),苏州府新建太仓州时,盛黎等人提出了建设州城的策略,太守曹凤协调具体事务,同知万祥等人进一步细化方案,州守李端则主持实施。经过精心规划和施工,最终建成了这座钟灵毓秀的太仓州城。自古以来,建立州城、封山定名,都是长久之计。太仓州东临大海,波涛汹涌,万古不息。虽然新城刚刚建立,气势非凡,但四周地势平坦,缺乏标志性的高峰。于是,仿照传说中的三山形象,在官署后面堆土成山。这座山坚固厚实,奇石嶙峋,树木茂盛,足以稳固地势,雄镇东海。于是,人们将这座山命名为“镇洋山”,以表达心中追求祥和安宁的寄托。当年还特意请来了苏州文豪祝允明撰写了《镇洋山记》,绘画大师沈周则赋诗《镇洋山》一首,以纪念这一标志性的工程的建成。“镇洋县”一名,便由此而来。
镇洋县全境图
按当时的划分,镇洋县境东西长51里,南北宽44里。东至浏河口,与崇明县隔海为界;北至茜泾、杨林口;西至湖川桥附近的鹤沥泾;南至蓬莱镇,所辖乡镇包括当年的新湖、新毛、南郊、娄东、板桥、陆渡、岳王、新塘、牌楼、浏河、茜泾及宝山县的陈行乡、昆山县的蓬朗乡。
又因镇洋县与太仓州同城而治,两处管辖的区域,就以横贯城中的市河致和塘作为州、县界线,致和塘以南属镇洋县,致和塘以北属太仓州。
太仓州县同城图
当年的镇洋县治坐落在周泾桥以西,飞云桥东,永固桥头,旧为兵备道署基(今昌平小区区域)。按说这里应当属于直隶太仓州的区域了,但之前所建的太仓州学则在致和塘以南,地域也归属了镇洋县。为此,这两处属地进行了互换。县学和州学也以合为一体的方式作了处理。雍正三年,知县陶士偰耗费三千一十两银钱修建。前照墙列有两坊,东首额“海邦首邑”,西首额“娄治分疆”;南有二亭,东为“旌善”,西为“申明”。大门三间,左右居住着门宅及巡警;仪门三间,东西角门各一间。甬道中立有“戒石”。
州县界河致和塘
飞云桥原址
与许多影视作品中呈现的县衙高敞华丽完全不同的是,因为财政的捉襟见肘,当时的镇洋县署后面,却是因地形洼下而常常淤积而形成了一个污水潭,县署的正屋也显得低矮不振。直到嘉庆六年(1801年),知县田钧才对县署后的洼地进行了整治,填垫洼形,培高地址,并新建了五间大楼,配以两侧厢房,周际设置围栏,县署的规模因而才得以完备。至此,我们才能理解,初创县署时,为什么那块“镇洋县界”石碑的制作,显得那么的粗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自从镇洋县分设以来,70余年间,历任县丞官员都是租赁民房居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栖止之所。到嘉庆元年(1796年),才由县丞黄士绩申请借支养廉银600两,买文政铺民房,改建基地8分,头门一间,土地祠一间,典吏科一间,大堂三间,穿堂一间,二堂三间,门房三间,内外书房四间,上房九间等屋舍,以供县吏们生活起居之用。咸丰年间,镇洋县署遭到兵火焚毁。至光绪三年(1877年),知县谭明经又主持重新作了修葺。
《乾隆镇洋县志》书影
《嘉庆直隶太仓州志》书影
镇洋县建立后,依托直隶太仓州的同城经济辐射效应,农业、手工业、商业在这里得到了长足发展,商贾云集,人丁兴旺。雍正四年(1726年)时,镇洋县户口共20082户,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不到三十年时间,镇洋县居民已增至43046户,人口达146894人。当年镇洋县分管的田荡涂有4356顷,交纳平米税126284石。
说到商业繁荣,不妨再来看一个数据:乾隆三年(1738年)时,太仓州(不含下辖县)内作为商贸中介和管理机构的“牙行”有329户,交付税银65两8钱;而镇洋县开设的“牙行”数量则达499户,交付税银100两,远远超过了太仓州属。镇洋的商业贸易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民国元年(1912年),随着江苏都督的新政颁布,全省道、府、州、厅一律裁撤,各地方统称为县。太仓州与镇洋县合并为太仓县,原先的镇洋县署也改为临时军政府。
镇洋县署原址
镇洋县,这颗曾经璀璨的明珠,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然而,“镇洋”的名字,至今依然为人们所钟爱和追捧。90年代,致和塘南、人民路东侧,曾建有“镇洋大厦”。2018年,在太仓城区新建的一所现代化高标准公办小学,也冠以“镇洋”之名。所有这些,正说明了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留下的印迹,总会成为一段无法抹去的记忆。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太仓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