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具有范围、方位的地理实体的专用名称,也是语言、地理、历史、文化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体,被誉为“活化石”。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地名、人文地理实体地名以及起地名作用的经济文化类名称。地名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受各个历史时期地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影响,代表着信息、代表着历史、代表着文化、代表着一个地方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各种变迁,可以说一个地方的地名就是一个地方地情的综合反映。
本文试从“娄东”“刘家港”
两个太仓别称的起源和内涵说开去
以论述这两个关键地名所反映的
太仓地情文化特点和城市精神特征
“娄东”地名既反映方位
又体现了精致温婉的地域文化特征
太仓,亦名娄东,起初这个地名更多的是指代方位,指境域位于娄县之东、娄江之东。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设36郡,郡下设县,现太仓的境域属于会稽郡娄县。娄县的地域包括今天的昆山、太仓、嘉定、上海等地,县治在距今昆山老城区东北三里的地方,太仓位于娄县的东面,所以就称为娄东。另外,苏州古城设陆城门八座,东北门在星象学上对应天上的“娄宿”,故称娄门。而经过娄门,流向昆山、太仓,并最终汇入长江、东海的那条河流,称为娄江。太仓位于长江边的娄江之尾,这也是娄东地名的又一个由来。可见,娄东的产生最初指代的是地理位置。
苏州古城东北门为娄门,正对太仓方向
但娄东不仅仅是个自然实体地名。历史悠久的太仓,早在四千多年前先民已在西部双凤地区劳动、生息、繁衍,创造了与马桥和良渚文化同时代的古代文化。再加上地处长江入海口南岸濒江临海的地理位置,沿江肥沃的土壤,比较先进的水利建设,造就了物阜民丰、鱼鲜米香的经济社会环境,素有“锦绣江南金太仓”之称。明清时更是成为了 “市井民稠,舟舶交错”的天下要津和东南巨州。太仓经济民生的富足,也带来了文化的大繁荣,产生了内容丰富,涵盖广泛,积淀深厚的娄东文化。涉及文坛艺苑、经史理学、建筑园林等各个领域,时间上则绵延千百年。其中“江左三大家之一”的吴伟业率“娄东十子”,形成“娄东诗派”。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承上启下,成为娄东画派的画苑领袖和代表人物, “娄东画派”是当时中国的主流画派,引领清代画坛三百年。此后太仓又出现王昱、王宸、王愫、王撰等“小四王”和王三锡、王廷元、王廷周、王鸣韶等“后四王”,相承不断,影响深远。还有家在娄东的明代篆刻家汪关在太仓开创了 “娄东印派”,其技艺和风格为时人和后人所重。此外,还有太仓徐上瀛为娄东琴派创始人,娄东园林也是享誉东南。
通过研究笔者发现,这些以“娄东”冠名的艺术流派,无不呈现了相似的风格,即精致、温婉。娄东诗派讲究格律、铺叙,文词清丽、音节调谐,委婉含蓄。娄东画派代表人物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出身名门,能诗善书,学问淹雅,有“士气”和“书卷气”。他们的绘画风格也是重视笔墨的趣味和美感,在作品中表现出平淡天真、超逸萧散的文人画审美特征,传承了温润平和的南宗画法,被称为南宗正脉。娄东印派,开创了工整典雅的篆刻新格局。篆法严谨,章法严整而茂密, 品味高雅,工巧精致,形成了典雅秀逸的风格,汪关也被后人推为“和平”派的代表人物。娄东琴派徐上瀛也是提出了“和、静、清、远”的美学原则。而明清时以弇山园、南园、学山园、周氏园等为代表的娄东园林,都无不体现了江南园林精致秀美的特点。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娄东”这个地名,早已不是用来简单地指代方位,而是蕴藏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太仓精致、温婉的地域文化的代名词,折射了太仓六百多年的历史痕迹和文化特征,成为太仓不可替代的地域文化识别元素。如果说地名文化是一种资源,它厚重的文化内涵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和财富。那么“娄东”这个地名,无疑是我们太仓最重要的文化资源和财富之一。
“刘家港”地名既是河港
又体现了太仓开放创新的城市精神
在太仓有一个地名多次被写入了中国各种版本的中学历史教科书及地理图册,那就是刘家港。刘家港地处娄江下游,通江达海的枢纽位置使刘家港成为古代海上漕运和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刘家港兴于唐代,是苏州对外的门户,盛于元代,被称为“六国码头”,著名于明代,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始发港和归泊港,清代的刘家港也是南北货重要的交易港和中转港,可以说,刘家港的发展史也是太仓经济社会的一部发展史,太仓以港而设,以港而兴,以港而闻名。元明时期刘家港作为全国海运中心的地位,无疑是太仓发展史中最重要最荣光的一章。
浏河与长江交汇处
刘家港不仅给我们太仓带来了 “粮艘商船,鳞次栉比,高樯大桅,集如林木,朱门豪宅,不可胜数”的繁盛,不仅推动了明弘治十年(1497年)太仓的正式建州,而且也给这方土地带来了兼收并蓄,开放创新的精神特质。无论是海外贸易,还是七下西洋,都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大事件,而生活在作为贸易集散地、出洋始发港的太仓人,较其他内陆区域,较早的认识到海洋的作用。认识到人类可以借助于海洋的四通八达,将当地的物品、文化传播到异域地方,并由四面八方的异域在更大范围内传播,这样的循环使太仓的文化或多或少地影响异域的土著文化,同时,异乡他族的土著文化又反过来影响太仓的当地文化。这种异域异邦文化上的辐射与交流,推动了包括精神、物质、语言行为、社会制度的融合。这就给太仓带来了兼收并蓄、开放创新的地域特征,这也是一个沿江沿海区域的港口城市文化特征。上世纪90年代,在历史中获取力量的太仓人于1992年10月28日,打下了太仓港第一个万吨级码头历史性的第一根桩,太仓港更生肇兴的大幕正式拉开。这也是刘家港开放、融合、创新精神在今天的传承和沿续。
地名,是城市的缩影。而刘家港这个地名是太仓这座城市开放特征的缩影,承载着太仓城市精神中开放、开拓、探索、合作、创新、融合的海派文化特点,也是太仓不可替代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文化资源。
增强地名文化保护意识,丰富城市精神内涵
地名文化能够丰富城市内涵,提高市民素质,展示城市形象;能够团结和凝聚力量,产生精神动力,鼓舞人心,激励斗志;能够优化投资环境,吸引人才,促进对外交流,扩大对外影响。因此,要切实加强地名特别是老地名的文化资源保护,树立地名精品理念,体现厚重的城市文化内涵。2007年,太仓市政府正式将“精致、和谐、务实、创新”作为太仓的城市精神。而“娄东”这个地名别称所蕴含的精致温婉的地情特点,“刘家港”这个地名古称所体现的开发开放的文化特征,正是太仓城市精神的最直接体现。可以说这两个地名自带的文化蕴含、精神价值,跟太仓的地域文化和城市精神高度吻合。所以必须从保护文化资源、提高城市文化内涵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娄东”“刘家港”这两个地名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对地名文化保护宣传。要制定相关规划,避免地名命名工作中的随意性、盲目性和长官意志,提高地名的文化品味,增强地名的文化底蕴,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现代的娄江
1993年,太仓娄东乡并入城厢镇,随后以娄东命名的地名迅速减少。同年,为推动太仓港的建设,太仓将茜泾镇改为浏家港镇,但用了“浏”字,当时有很多有识之士呼吁要求将“浏家港”改为“刘家港”,但最终未如愿。幸运的是,进入新世纪对地名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得到社会的重视。2012年,为推动区镇建设,太仓市政府将新成立的街道办事处命名为娄东街道办事处,“娄东”作为一个行政建置地名得到了恢复。2014年,通过社会公开征名,浏河镇人民政府正式将太仓城市饮水水源地水库命名为刘家港水库。水是生命之源,将全市生命之源地的水库命名为刘家港,可见刘家港的地名文化属性也重新得到了重视、保护和提升。“娄东”“刘家港”这两个蕴含了太仓优秀文化内涵的地名在新时期又焕发了新的光彩。
综上所述,地名是一个地方的标签,是城市的名片,既反映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又承载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娄东”“刘家港”两个地名,是太仓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了太仓千百年来形成的精致温婉的吴文化地情特点,以及开放创新的海派文化特征,代表着太仓优秀文化的内涵,体现着城市的精神,值得我们珍视、保护与传承。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太仓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