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神仙”里的地名密码 | 一场跨越八百年的文化对话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5/5/13 10:54:45     


       农历四月十四,苏州古城迎来了年度文化盛事——“轧神仙”民俗活动。这场绵延800余年的民俗庆典,围绕“吕祖”的传说,串联起苏州地名网络,带市民穿越阊门内下塘街的青石板巷,在皋桥下的流水声里倾听时间的回响。


福济观旧址·南宋遗韵今犹在


       说到“轧神仙”就不得不提到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福济观(旧址),该地初名“李王祠”,因“李”“吕”吴语同音,民间误传为祭祀吕洞宾的场所,故称“神仙庙”,是“轧神仙”庙会的起源地。元代至大四年(1311年)重建时,改称“福济观”。

       相传农历四月十四吕洞宾诞辰日,他会化身乞丐、小贩混迹观中“济世度人”,百姓聚集于福济观祈福,人群熙攘,挤来挤去,希望“轧”(挤)到神仙、沾染仙气,祛病消灾、延年益寿,故称“轧神仙”,形成延续800余年的民俗。

       清代鼎盛时期,福济观成为轧神仙的核心场所。清人袁景澜在《吴郡岁华纪丽》中生动描述了这一习俗:“福济观在吴郡皋桥东,俗称神仙庙,中奉回仙吕祖像,四月十四为仙诞日……仙人每化为褴褛乞丐者,混迹观中,人有患奇疾者,至是日烧香,每得获瘳。谓仙人怜其诚而济度也。以是日谓之‘轧神仙’。虎阜花农竞担小盆花卉,五色鲜秾,置廊庑售卖,谓之神仙花。”

       因福济观原址狭窄,1999年迁建至南浩街,庙会活动场地随之转移。


阊门内下塘街·镌刻在街巷里的时间印记


       走出福济观大门,就来到了阊门内下塘街。因道路位于城内第一横河下塘,故得此名。清代《清嘉录》记载,“仙诞日……香客骈集”,足见当年街巷人潮如织的盛况。阊门内下塘街作为历史街区,其名称与“轧神仙”的文化记忆紧密相连。

       清末状元陆润庠曾居于此。相传有一年农历四月十四,陆润庠也随众人来神仙庙凑热闹,走过皋桥东堍,忽见桥北有一年老乞丐斜卧街边,这天正是“轧神仙”正日,人很拥挤,但乞丐旁若无人,手托紫砂茶壶(一说头边放着只夜壶,壶口对准嘴边),边喝茶边四处张望,全不顾路上拥挤的人群。陆很惊奇,见这老乞丐有些怪癖,时不时喝口茶,心中一动,就对周围拥挤的游客说:“你们不是来轧神仙么,他就是神仙!”人问为何,陆答道:“你们看,他不断嘴接茶壶口,嘴是一口字,壶身方方,也是个口字,上下两个口,岂不是一个迭口‘吕’字?他不是吕仙是谁?”众人将信将疑,乞丐听了,却狠狠瞪了陆一眼,叱道:“多嘴,你这个末代状元!”说罢,站起来,飘然而去。后来陆氏进京赶考,果然中了状元。


阊门·诗词中的地名美学


       “阊门”为阖闾古城八门之一,作为“轧神仙”活动周边最有代表性的地标,可谓尽显姑苏繁华。《吴越春秋》记载:“立阊门者,以象天门,通阖闾风也。”西晋文学家陆机有《吴趋行》诗,其中说到阊门之雄伟:“吴趋自有始,请从阊门起。阊门何峨峨,飞馈跨通波。重栾承游极,回轩启曲阿……”。明代唐寅有诗赞曰:“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明代王世贞则用一首《江南乐》道尽了阊门周边的富庶:“亚字城西沽酒,桃花坞头放船。春城处处啼鸟,寒食家家禁烟。榜枻飘来罗带,羃䍦抛却珠钿。么童摄客施粉,姹女当炉数钱。隙日金鳞拥钓,柔风玉鬣垂鞭,五陵侠客空老,何似阊门少年。”《红楼梦》中提到,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800年来,阊门见证了一次次“轧神仙”的人潮拥挤,看遍了时代更迭、城市变迁,可谓“凄凉千古事,日暮倚阊门”。


南浩街与石路·商脉与文脉的叠合


       福济观从阊门内下塘街迁至南浩街后,这里成为现代“轧神仙”的主会场。南浩街改造后保留了明清风格,街面由花岗方石铺就,沿河有鹅卵石曲径,建筑古色古香,结合“南浩十八景”,形成集民俗、商业于一体的文化地标。每年“轧神仙”活动期间,南浩街北段至阊门一带摊贩林立,神仙花、神仙龟等特色商品与传统表演相映成趣,延续了“轧神仙”的狂欢氛围。

       清代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盛宣怀在苏州阊门外修筑了一段碎石马路,由上塘街渡僧桥南堍经砧鱼墩口、禄荣坊口到大马路(义昌福门前叉道口),这就是最初石路的来源。1980年第一次地名普查将起点为金门路、止点为阊胥路的道路定名为石路。不过苏州人口中的“石路”,指的不仅仅是这条路,更代表一个商圈。近年来,“轧神仙”活动逐渐扩展到石路商圈一带,在这里,“轧神仙”活动在保留传统习俗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商业元素,打造“神仙市集”“花卉市集”等现代场景,形成“轧在南浩街,购在新石路”的联动效应,成为苏州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



       福济观、南浩街、石路、阊门、虎丘、山塘街、皋桥等地名与关联的历史民俗,承载着群众对安康和谐的祈愿,共同构成了苏州“轧神仙”这一独特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地名承载了近千年的民俗记忆,从“吕祖”的传说、中医药文化到市井商贸,共同构成了苏州独特的文化景观。近年来传统与现代的不断融合,更让“轧神仙”焕发新生,成为江南文化的鲜活载体。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苏州民政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