鼋荡:千年文化的承载地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5/4/14 9:28:20     


       鼋荡,湖形似“鼋”,曾是淀山湖的一个湖湾,后因芦苇滩封淤才成为独立湖泊。目前,五分之四属吴江汾湖,五分之一属青浦金泽。鼋荡总面积12.9平方公里,岸线全长26.1公里,其中吴江段18.2公里,青浦段7.9公里。



鼋荡拥有厚重的历史

       作为示范区内典型的跨省域水体,也作为一体化制度创新在生态治理上的样板,鼋荡近年来因为国家战略实施而被人熟知。


       其实,鼋荡的历史厚重,相关文字记载很多,传说也不少。

       据汾湖文史爱好者张舫澜介绍,三国时期,鼋荡还有一个名字“莼菜荡”,传说当时孙尚香远嫁西蜀刘备,其母思女成疾,其兄孙权便诏告天下,寻觅名医。鼋荡畔有一郎中送上偏方:用荡中的莼菜,烹煮成羹服用。其母每日服用,身体渐康复。孙权大喜,赐名“莼菜荡”。

       张舫澜认为,“鼋荡”一名的由来,与荡内可能存在类似龟鳖的珍贵物种联系紧密。

       汾湖另一名文史爱好者郑一冰认为,因轮廓酷似水生生物“鼋”,故被称为鼋荡。从历史、地理、人文结合来看,“鼋荡”比其他名称更为恰当。


西晋文学家张翰与鼋荡

       说起鼋荡,就不能不提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西晋文学家张翰的这首《思吴江歌》对后世影响深远,“莼鲈之思”则是其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

       弃官后,张翰回到家乡,居住于鼋荡岸边,设教授徒以终老。

       张翰留下的史载资料并不多,但其胸怀与诗情,收到历代文人大家的推崇。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东坡等,都在诗文中表达了对张翰的敬仰。


       张翰在鼋荡岸边的住所,现已无法考证。如今,在东联村建有一座张翰纪念馆,展示了其生平。从张翰纪念馆往东南向,距离不过两三公里,就是浩渺的鼋荡。“莼鲈之思”所展现的乡愁,历千年而不衰,至今仍是鼋荡岸边秀美村庄的魅力所在。

       在东联村与鼋荡之间,就是曲水善湾,这是示范区乡村振兴样板项目。


       醴飨田有机农场是曲水善湾的子项目,其中的鱼菜共生系统,养殖的就是鲈鱼。“醴飨田”与“理想田”谐音,寓意着这里是以现代农业技术来续写农耕文明的理想。虽然,千年以前张翰念念不忘的鲈鱼,与醴飨田的鲈鱼并非一个品类。但是,两个鲈鱼承载的乡愁却是一样的:对振兴家乡的执念,对农耕文明的传承。


鼋荡岸边的古镇莘塔

       莘塔位于鼋荡西南岸边,这是鼋荡岸边最大的一个集镇了。

       古镇莘塔,历史悠久,名人望族辈出。如,莘塔“大浜里”村(现属莘南村)的望族徐家。徐家以徐师曾为祖,其为明代嘉靖年间进士,是位鸿儒通才,历仕兵科、吏科、刑科给事中。徐氏后代移居莘塔,随成为耕读世家,后人中有武进士,也有杏林名手,累至近代,徐氏后人还在莘塔开设中医诊所。

       莘塔凌氏,是古镇上的另一门望族,在本地香火传承近400年。莘塔凌氏以先儒格言戒子治家,其后人尚读书、尚风义,世代鼎盛、英寸辈出,屡有人中进士、举人。在近代进步团体南社中,也屡见凌氏社员。如今,被列入文保单位的莘塔老街跨街楼,即为凌氏所创。


       元荡村紧邻莘塔古镇,位于鼋荡西岸。迮朗纪念馆,就建在元荡村西岑自然村。

       迮氏也是莘塔的望族。迮朗,字蕴高,号卍川,清代画家,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书画理论家,所著的《绘事雕虫》十卷和《绘事锁言》八卷,是清中期代表性的绘画理论著作,在中国美术史上有重要地位。迮朗纪念馆的打造,填补了吴江在美术史名人上的展陈空白。

鼋荡
以千年历史为背景
正在书写新时代的发展故事
也见证着国家战略实施
对一个区域的深刻影响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汾湖发布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