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吴梅村以沙溪地名为题的三首诗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5/1/20 10:05:07     


       曾经在沙溪古镇的老街上,有过一些挂着“梅村”招牌的店铺。也因此让人产生了疑惑;沙溪绝非梅树之村,挂这样的招牌,仅仅是为了让古镇染上一层典雅的色彩吗?梅村与沙溪有什么关系?于是,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明末清初太仓籍的大诗人吴梅村。

       沙溪,2005年成为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是名至实归的。而吴梅村者,乃娄东诗派的领军人物,他的“梅村体”诗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至今尚难以突破。可以这么说:没有吴梅村,娄东诗派就不会有今天这么个高度,吴梅村是太仓历史上空的一抹绚丽色彩。那么,吴梅村对于沙溪有何种影响呢?

       现在我们所说的娄东,几乎是特指太仓一地(太仓别称娄东)。有一点毫无疑问,吴梅村是太仓人,也就是娄东人。而沙溪,在弘治十年(1497年)太仓建州之前,一向属于常熟,直到建州之后,才划归太仓。吴梅村生活的那个时代,沙溪属于太仓,故沙溪也属于娄东的一个部分。如此,我们可以这么说,娄东诗派既然能够成为独树一帜的一家一派,自然也就涵盖了沙溪。事实上也是如此,与吴梅村同时代并与他相交甚好的诗人黄翼圣就是沙溪人,被他十分器重的“太仓十子”之一的黄与坚,也是沙溪人。如此,我们似乎也可以这么推测,吴梅村既然是娄东诗派的领军人物,自然也会与沙溪产生十分紧密的联系并产生深刻的影响。

       当然,这还仅仅还是推测,如果没有事实就证明不了什么。要证明,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吴梅村和沙溪关系的证据。

       吴伟业(1609-1671年)清太仓人。字骏公,号梅村。幼有异质。师事张溥,名列复社十哲。明崇祯三年(1630年)举人,四年连捷,会试第一,殿试高中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入清,闭门不出。后以陈名夏、陈之遴等荐,地方官敦促就道,被迫于顺治九年(1652年)进京,出为秘书院侍讲,迁国子监祭酒。十四年以丁母忧南归,筑梅村,与四方士友觞拥其间。奏销案起,几至破家。康熙十年(1671年)卒,年六十三,遗命以僧服殓,题“诗人吴梅村之墓”。学问渊博,诗尤工丽,为娄东诗派领袖。与钱谦益、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有《梅村家藏稿》等。

       沙溪离太仓的直线距离仅十余千米,即便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来往一次也并不十分困难。于是,在今日沙溪的区域范围内,我们可以找寻到一些往日吴梅村的足迹。而在他的诗集中,更可以看到他直接以沙溪区域内的地名写下的三首诗。

       下面分别叙述一下:

《穿山》
势削悬崖断,根移怒雨来。
洞深山转伏,石尽海方开。
废寺三盤磴,孤云五尺台。
苍然飞动意,未肯卧蒿来。

       崇祯四年(1631年),吴梅村22岁,就在这一年,他殿试中榜眼,年轻气盛,春风得意。此诗作于明崇祯年间,品诗意,此时吴梅村大约还在家乡,还没有中进士,因此有闲游览穿山。

       穿山原为太仓境内唯一的一座天作之山,地属今沙溪镇凡山村(穿山又名帆山、颿山,凡山是其转音)。桑悦在《太仓州志》中记载:“穿山在州东北四十里,高一十七丈,周围二百五十步。山有洞,通南北往来,故曰‘穿’。”物以稀为贵,穿山虽小,却也不可小看,吴门大家沈周有诗云“遍观天下山多少,唯有穿山山最小。魏然一洞洞然开,未必此中无可宝。”山上原有十四景。正因为穿山是太仓境内唯一的山,所以自元代(当时穿山隶属常熟)以来就留下了大量文人墨客的足迹。先辈们在这里吟诗流连,不可能不给吴梅村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他必然要去一游,况且,留恋山水本就是诗人的特质。于是,他给我们留下了这一首五律。据诗评家称:这是描写穿山最好的一首诗,它将固定在地表的穿山写得活灵活现,富有生气,并且诗人还将自己的感情融入了诗中。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人生志向:“苍然飞动意,未肯卧蒿来。”他是想有一番惊天动地的作为的,只是后来社会局势有了很大的变化,他的人生也遭受了无尽的颠簸起伏和坎坷,最终成了世间一大苦人。

《涂松晚发》
孤月傍一村,寒潮自来去。
人语出短篷,缆没溪桥树。
冒霜发清舠,披衣听鸡曙。
簖响若鸣滩,芦洲疑骤雨。
渔因人浦喧,农或呼门懼。
居然见灯火,市声杂翁妪。
水改村店移,一帆今始遇。
生涯问孤蒲,世事隔沮洳。
终当谢亲朋,刺舟从此住。

       涂松在穿山之南,沙溪之东,七浦北岸,离穿山不远,距沙溪很近。涂松是古集市,今属沙溪镇涂松村,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南宋诗人范成大所著的《吴郡志》中所记:“灵宝寺,在常熟县东南涂菘一百二十里。”灵宝寺废毁以后,旧材移往沙溪镇东市建造灵宝长寿禅寺(简称长寿寺)。另外于1982年夏天被发现的一通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的《故检察主奉成忠赵公之铭》。他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八世孙赵伯旺绝意仕途后在涂菘生活了15年,去世后便葬在涂菘并由他的外甥立碑。

沙溪老七浦(按:涂松集市在七浦北岸)

       元代太仓漕运发达,而涂菘离长江口岸甚近,来往船舶很多,商贾云集,逐步形成为商贸集散地和居民聚居区,官方还在此设立了河泊所。到了元末,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当时朱元璋采取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方针,积蓄力量,伺机而动,而称雄于湖北的陈友谅和苏州的张士诚,也不甘寂寞,拥兵自立,各占着一块地方,与朱元璋形成鼎足之势。特别是张士诚,建都于苏州,自号“吴王”,苏南一带成了他的势力控制范围。为了防止和抵御海盗的偷袭和巩固已经获得的成果,他在涂菘筑起了一座土城,还设立了义兵营。而与此同时,当地的居民不堪驿骚,开始纷纷西迁,聚居于沙溪。从此沙溪日盛,涂菘日衰。即便如此,在明弘治十年(1497年)太仓建州以后,涂松仍然为州属的15市镇之一,称之为涂松市。

       于此可知,涂松本是沙溪的发祥之地。涂松集市地处七浦之滨,故吴梅村的这首诗,几乎每句都与水有关,一种深接地气的水乡生活,通过数百年前的文字承载,让我们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七浦又是沙溪的生命之河,吴梅村此诗,将沙溪和自己拉近了距离,无论他当时的心绪如何,凭此诗,沙溪人就感到他十分亲切。

《直溪吏》
直溪虽乡村,故是尚书里。
短棹经其门,叫声忽盈耳。
一翁被束缚,苦辞囊如洗。
吏指所居堂,即贫谁信尔。
呼人好作计,缓且受鞭箠。
穿漏四五间,中已无窗几。
屋梁记日月,仰视殊自耻。
昔也三年成,今也一朝毁。
贻我风雨愁,饱汝歌呼喜。
官逋依旧在,府帖重追起。
旁人共欷歔,感叹良有以。
东家瓦渐稀,西舍墙半圮。
生涯应分尽,迟速总一理。
居者今何栖,去者将安徙。
明岁留空村,极目唯流水。

       直溪原名进贤里,即直塘的别名,今隶属沙溪镇,离沙溪镇九华里。东晋太和年间(366-370年)名士瞿硎隐居于此,并将北方农业生产技术和文化传播给当地民众,为后来直塘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直塘人口大增,已有不少村落如斗门、青秧、朱巷、瞿泾等。北宋景祐元年(1034年)苏州知府范仲淹开浚七浦,流过市镇东西一里笔直无弯曲,故改称直塘,亦名直水,又名直溪。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遭倭寇肆掠,古镇被毁。清光绪年间太仓州实行分乡治理,直塘为二十六市乡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直塘镇。“直溪虽乡村,故是尚书里”,所谓“尚书”,指的是明代直塘籍兵部尚书凌云翼。此诗写于康熙初年,是吴梅村坐船经过直塘时的亲见亲闻。清军入关后,在江南地区实行了比明代更为严厉的催科,经征之官皆以十分为考成,不足款者要被参罚。于是,催科者穷凶极恶,而百姓则大遭其殃。此诗正是反映了这一段时期的史实,因而也成为梅村体诗中的一篇重要作品。

直塘大石桥现状(直塘临水人家)

       吴梅村不仅在诗中写了沙溪,而且他同沙溪人的交往也十分频繁,如陈瑚(太仓四先生之一);徐宪卿(反对魏忠贤阉党之志士);黄与坚(太仓十子之一);吕云孚、王家颖(明末复社成员);归庄(文学家)等人,此文不再赘述。总之,吴梅村不仅对沙溪十分了解,而且对沙溪具有深刻的影响。(来源:太仓民政)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苏州民政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