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宝藏之地?江南收藏甲天下,它的收藏甲江南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5/1/16 9:42:33     


       中国古代的藏书楼,以江浙最为集中,清初著名藏书家、校勘学家孙从添在其《藏书纪要》称:“大抵收藏书籍之家,惟吴中苏郡(苏州府吴县、长洲县)、虞山(常熟)、昆山;浙中嘉、湖、杭、宁、绍最多。”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昆山峭帆楼等都是著名的藏书楼,而其中苏州顾氏过云楼独树一帜,走的是专而精的路子,以庋藏名家字画及典籍善本为特色,自有其一份独特的文化地位,故时享“江南第一家”的美誉。这些古代的藏书楼,无论官藏、私藏或是寺观藏书、书院藏书,均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各自的贡献,许多珍贵的典籍是通过各种藏书楼这一绵延不绝的载体,得以保存和流传。


       过云楼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是著名的书画古籍庋藏之所,时有“江南收藏甲天下,过云楼收藏甲江南”之美誉。


       过云楼第一代主人顾文彬(1811—1889年),字蔚如,号子山,晚号艮盦,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汉阳知府、浙江宁绍台等。生平酷好书画庋藏,“自唐宋元明清诸家名迹,力能所致者,靡不搜罗”。为保存好这些书画,顾文彬决心筑造一座专为庋藏书画的楼宇,题名为“过云楼”,意取苏东坡言:“书画于人,不过是烟云过眼而已”,大有今日归已,明日不知飘向何方的脱俗风范。

顾文彬

       顾文彬的好友,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榜眼,同治《苏州府志》编纂者之一冯桂芬为其题写“过云楼”三个隶书大字。顾文彬在过云楼后,又营造了一座园林,名曰“怡园”。时人赞美怡园“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

怡园

       顾文彬宦游归里后,在过云楼里致力于书画研究。他把庋藏的书画作品,逐件进行审究赏研,编辑成《过云楼书画记》十卷。另有《过云楼诗》《眉绿楼词》《百衲琴言》《宦游鸿雪》等存世。

《过云楼书画记》书影

       过云楼顾氏祖上几代人收藏不辍,流风绵延,至顾鹤逸(麟士)更是发扬光大。凭借自身为画家的艺术素养和眼光,顾鹤逸将过云楼书画之收藏充盈至千余幅之巨,达到过云楼藏画之全盛时期。顾鹤逸对过云楼的另一大贡献在于古籍善本的收藏。

       《吴县志》云其“好版本之学”“宋元旧椠及老辈遗著,悉悬金求之。”过云楼由此成为集宋元旧椠、精写旧抄、明版书籍、清精刻本及碑帖印谱800余种的古籍藏书楼,收藏之富,甲于吴中。

顾鹤逸

       20世纪30年代,版本学家、藏书家、教育家傅增湘(1872—1949年)曾登门拜访,顾鹤逸同意其在楼内观览,但附加的条件是看书时不能带纸砚抄写。傅氏如约,每日空手入过云楼,观书数种,晚上回去依记忆写下书目,编纂成了《顾鹤逸藏书目》,于20世纪30年代发表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五卷第六号上,天下始知过云楼藏书之宏富。


       另外傅增湘在《藏园群书题记续集》卷二中记载,他来苏州时,书商杨馥堂曾携带一个大竹箱来访,内有洪武刻本《苏州府志》。此书为常熟汲古阁毛氏及吴门石韫玉旧藏,是最早的《苏州府志》,流传甚罕。傅增湘以四十金购得。

       数日后他拜访顾鹤逸,顾鹤逸对此书一见倾心,说:“此吾郡故物,访求频年不可得,且为石琢堂殿撰修府志时所用,在理宜以归我,敢以为请。”傅增湘不愿出让,只答应日后若得他本,一定为顾氏代购。顾鹤逸知道这本书并不易得,就此作罢。




       傅增湘返京后,偶于琉璃厂翰文斋复见此书,喜出望外,写信告知鹤逸,并以百金为之代购。后傅增湘重至苏州,将此书郑重交给顾鹤逸。顾鹤逸酷嗜乡邦先辈手泽,又爱书成癖,就请傅增湘把宋宾王的校补过录于新得到的书上。傅增湘返京后,因事务缠身,将此事一拖再拖,顾鹤逸却在不久后故去了。

       傅增湘对此感到歉疚,以为愧负良友,就托友人汪孟舒顺返姑苏之便,将原书奉还顾鹤逸四子顾公硕诸人。此则故事,感人至深,令人不由想起历史上“季札挂剑”的故事。

傅增湘

       1949年以后,目睹日渐繁荣的新中国景象,顾氏后人坚信“藏于私不如藏于公”,郑重决定将过云楼珍藏及精心构筑的怡园无偿捐献给国家,所捐书画及古籍善本,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过眼云烟”终化作“映世霞晖”。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方志江苏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