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古城西南有一座胥门,亦称姑胥门,是苏州城通往太湖和吴王离宫姑苏台的必经之路。战国时,春申君黄歇测知太湖水位高过苏城,为免遭泛滥之灾,就把胥门封闭,从此以后胥门就没有了水门。到了唐代,陆门也废,百姓杂居遗堞之上。北宋绍兴年间,郡守王㬇在盘门里河西城下建气势宏丽的姑苏馆,并于古胥门城楼上建姑苏台,堪称吴中伟观。元至元十六年(1279)元兵南下,平定江南,苏城城墙悉遭平毁,胥门亦未幸免。至元二十九年(1292),因治安关系修复城墙,在开濠时于姑苏驿故址得“胥门”石刻,于是重辟胥门。至正十七年(1357),张士诚据苏,于阊、胥、盘、葑、娄、齐六城门加筑瓮城,加强城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