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顾氏和亭林园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4/6/13 8:57:42     


       依山而筑的亭林园位于昆山城北,园中一峰独秀,由于形似马鞍,俗称马鞍山。为了利用这份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1906年辟为马鞍山公园,供百姓游览,1936年为纪念昆山“三贤”之一的顾炎武,因他自号亭林,而改名为亭林公园。后曾一度改名为人民公园,2000年复更名为亭林园。

       为何会命名亭林园?除了因为顾炎武是国内外影响深远的爱国学者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为了铭刻顾家族人的贡献,园中有着许多与顾氏家族相关的人文景观,因此曾有“‘顾记’亭林园”一说。

       顾家为江东望族,始于南朝梁陈年间的顾野王,他祖籍吴县,是位著名史学家。由于居于幽静的亭林(今属上海金山区),因此人称顾亭林。后代顾炎武因追慕先人悠然自得的读书环境而自号“亭林”。昆山的顾氏家族始于顾伯寿那一支,从光福迁徙到昆山积善乡雍里村后,从此就在昆山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并且后世屡出高人。

       顾伯寿之子顾阿瑛于元末兴建了风光旖旎的玉山佳处,曾引进印度的并蒂莲,由于科学种植,因此历经六百余年生生不息。1949年初移至亭林园,至今年复一年地如期开花,成为与昆石、琼花齐名的“亭林园三宝”。

       顾阿瑛的曾孙顾恂之子顾鼎臣,弘治十八年(1505)状元及第,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由于他廉洁奉公,因此深得朝廷信任,曾留下“代朝三月”的美谈。任职期间,他还为家乡申请修筑了砖石城墙,从此,昆山固若金汤,抵御了倭寇的入侵。昆山百姓感激不尽,在他离世不久,利用亭林园进口的黄金地段修建了顾鼎臣祠堂(顾文康公崇功祠)。今日马鞍山之阴还有成片松林,据说由顾鼎臣亲栽,因此后人称之为“状元松”。

       顾恂之孙顾潜为弘治九年(1496)进士,官至直隶提学御史,擅长诗文,曾为亭林园玉泉井作《玉泉井记》。目前井在水干,但可在顾潜的文记中领略到当时玉泉井的清澈和丰盈。

       顾锡畴是顾恂的六世孙,万历四十七年(1619)的进士。文才了得,由于爱憎分明而被陷害。崇祯十四年(1641)昆山重修刘过墓时,顾锡畴不但捐资,还题写了《宋刘龙洲先生遗像碑》墓表,纪念这位怀才不遇后移居昆山的南宋大词家。刘过的墓地和墓表保存至今,每当游人瞻仰,都会令人肃然起敬。

       还有一些由顾家族人修造的建筑,已在风雨侵袭中不见了踪影。如顾潜曾作过《野鹤轩记》的“野鹤轩”,顾锡畴在东峰顶上为其父顾天叙所建的“乐彼之园”,顾鼎臣曾孙顾咸所建造的“四柱三门牌坊”……当时,只要到马鞍山去走一走、看一看,带有“顾记”的建筑随处可见。难怪有人说马鞍山景区好像是顾家的私家园林。

       曾传闻有些眼红的地方绅士认为顾家长期“霸占”马鞍山似有不公,因此告到官府,要求顾家交粮纳税。官府经过调查,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马鞍山多亏得到了顾家前赴后继的保护,才使一些古迹得到恢复,才使一些山色得到美化,并且还新建了多处具有人文底蕴的历史建筑。那是顾家族人的善举,应该感谢顾家的慷慨解囊,为马鞍山增光添彩,才使亭林园更加引人入胜。一场多此一举的诉讼就此平息。

       顾炎武是昆山顾氏家族中的重量级人物,理应为他修建纪念祠堂。但是,由于顾炎武铁心反清,所以官方一直严禁。直到清道光年间才准许顾炎武入祠祭祀。当时,就在今培本小学内首建“亭林专祠”。上世纪40年代中期将亭林专祠的纪念内容移入原昆山中学内的“三贤堂”展出。抗战胜利后,由于三贤堂改建为“忠烈祠”,将顾炎武的纪念内容移入亭林园的东斋内展出,并把原培本小学亭林专祠天井内的两块古昆石“春云出岫”和“秋水横波”移置在东斋门前的两座方亭中保护,直至数年前再移入“昆石馆”内,成为镇馆之宝。

       1983年,为纪念顾炎武诞辰370周年,顾炎武祠堂被重新修缮,并改称为“顾炎武纪念馆”。1988年,当时的昆山县政府批准易地重建,选址在原马鞍山前的山神庙旧址上。今日顾炎武纪念馆基本与亭林园大门相对,地位突出,使亭林园的命名更加名正言顺,也使“顾记”亭林园的色彩表现得更加醒目。

       顾炎武纪念馆的主展厅内有亭林先生半身雕像,两侧墙上挂有亭林先生平生事迹的图文,并配以砖雕、壁画、匾额、对联等装饰。纪念馆之后就是郁郁葱葱的马鞍山,衬托出顾炎武先生的高大形象。2015年3月,顾炎武纪念馆重新开放。2018年,顾炎武纪念馆又进入到新一轮的修缮和扩建之中。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苏州日报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