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妙观的无字碑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4/5/27 9:24:03     


       《苏州玄妙观志稿》记载,苏州玄妙观原有十八景,无字碑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历史上有过好几块无字碑,其中最有名的要数三块:第一块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封禅泰山,巡视东海之滨,要想树碑立传,却觉得自己功高盖世,无话可书,于是就竖了一块无字碑;第二块是唐代女皇帝武则天所竖,她竖无字碑的意思是千秋功过让后人评说;第三块就是苏州玄妙观三清殿东边的无字碑。

(《元妙观志》中所示无字碑方位)

       据《吴门表隐》记载:“无字碑,在圆妙观行宫门西楹甚高。明洪武四年,《清理道教碑》,方孝孺记,后因忌讳划去其文。崇正十五年夏,碑自摇动,数日而止。”将“玄妙观”记作“圆妙观”,那是因为《吴门表隐》成书于“道光”年间,避康熙皇帝“玄烨”之名讳。当然还有将它写成“元妙观”的,如同样成书于“道光”年间的此观专志就为《元妙观志》。

       玄妙观无字碑高约6.5米,宽约2.7米,碑座束腰处的浮雕狮兽憨态可掬,碑身上也有隐约可见的边框纹饰。据上文《吴门表隐》记载,此碑原本是有字的,刻的是明初文学家方孝孺撰写的一篇碑文,碑文内容是记述洪武四年(1371)清理道教,改玄妙观为正一丛林,设置道纪司,革除了宋宣和年间徽宗赵佶赐给天庆观(即玄妙观)的五十顷地处昆山县的香火田,用来充实军饷的事情。《元妙观志》称方孝孺的“书法铁画银钩,不同凡品”。

       可惜的是,后来,朱棣以武力从他的侄子朱允炆(即建文帝)手中夺取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要方孝孺为他起草诏书以安定天下,方孝孺抗命,誓死不从,结果惨遭杀害,且被株连十族(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老师一族)。方孝孺被称为明初第一大儒,且是辅佐朱元璋孙子建文帝的重臣,桃李满朝廷(其实是一大派系),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株连十族的案例,涉及873人的性命。更有甚者,连方孝孺所写的书也一并遭禁,玄妙观这块刻有方孝孺所撰碑文的石碑,据说是因为立这块碑时,有一位老人在旁说道:“一人推得倒,万人吃不了”,转眼间,老人不见了。传闻这碑要是倒了,碑下会涌出水来淹没苏州城的。所以为了安全起见,便用短墙围起来,使人不得接近。碑的前面,有寸把阔的石阶数十级露出在围墙外,叫做五十三参,其实并没有五十三级。尽管此碑有此传说而没有被砸碎毁坏,却也难逃磨去碑文的命运,于是一块原本有文的碑,就这样变成了一块无字碑。

       然而这块无字碑的故事并未到此为止,苏州天官坊陆氏后人陆泳德生前曾经说过,他在东吴法学院上学时,有幸师从王佩诤先生,第一次作文是写自传,陆根据父辈讲述,说他家本不姓陆而姓朱,是五六百年前建文帝的后代,家中有一条数百年遵循不替的家规:不准与凤阳朱氏、湖南邓氏(据说也是建文帝的后代)通婚。令人惊奇的是,他的同班同学方凤岗说自己是方孝孺的后裔。想当初,方孝孺因忠于建文帝,惨遭灭族之灾,而建文帝的下落也一直是史家追寻之谜。两家居然都有后代,意外地坐在同一个教室,这真是个惊人的巧合。

       另据传闻方孝孺的后裔不止一支,其中一支改姓施(隐含“方人也”,即原来是姓方的人家),在苏北泗州(今泗洪县),另一支来到吴江莘塔,改姓迮,后迁居昆山周庄,据说沈厅和张厅之间的迮厅就是方氏后人的宅院。到底方家后人是如何逃过灭族之灾、寓居吴地的?看来这篇无字碑背后的文章,值得进一步研究。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苏州日报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