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也有一座华山?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4/5/16 9:16:05
华山(现称花山,古时“华”和“花”相通),在苏州高新区白马涧生态园西侧。据唐陆广徵《吴地记》载:“晋太康二年,山生千叶石莲花,故名。”山中鸟道蜿蜒,奇石崚嶒,松竹蓊郁,山泉潺湲。整座山清幽逸俗,宛若世外,是苏州近郊一个富有山林野趣的旅游胜地。这里,不仅山清水秀,石奇林秀,还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清康熙、乾隆两朝帝王,曾多次驻跸华山,与华山翠岩寺的方丈结下君僧之谊,为名山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于康熙驻跸华山,《华山书》有着详细的记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春,康熙第二次南巡。本准备“临幸华山”,因时间匆迫,未能成行,在城中行宫接见了华山翠岩寺的方丈晓青。得知晓青“诗才超妙”时,即命他书即事诗一首。晓青诗云:“翠华临幸万方寿,草木恩沾雨露新。岩壑岂能逃至北,白头犹得奉金轮。”
康熙欣然书“远清”两字,并写了《欲游华山未往诗》:“欲向青山涧壑明,春云又变晓阴轻。勾陈不遣惊禅定,恐碍林涧碧草生。”一起赐给了晓青。次日皇帝回銮北上,晓青前去送行。康熙又赐御炉、宝瓶、香盒,使晓青深感“过沐隆恩”。
晓青回山后,将诗文及“远清”二字刻凿成碑。诗碑现立于华山御碑亭内,供游人观瞻,是为山中一景。
康熙真正到华山,是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月初三日他第三次南巡来苏州途中。康熙上山一路游赏了华山的景色,不仅在寺中进香礼佛,还到方丈敏赝的卧室看了看,见房屋矮小,称其为“真正方丈!”
康熙这次到华山,为晓青赐谥号“高云”,赐敏赝号“香域”,为翠岩寺亲笔书额,还将亲笔御书的《金刚经》赐予敏赝收藏,并作诗、撰联赠与华山。
康熙所作诗为:“警跸来初地,青山鸟道深。风生松涧合,云暗石苔侵。静昼飞闲蝶,余春噪晚禽。空留支遁迹,物外托宸襟。”
康熙一生六次南巡,曾遍访过许多名山寺庙,对华山应该说是“宠渥有加”。用康熙自己的话来说:“朕年来阅僧颇多,未曾轻与片言只字。”而对华山,数次赠物、题字、赋诗,可以看出康熙对华山是真正赐予殊遇的。
华山翠岩寺,是苏州一处不起眼的佛教小庙,为什么康熙对它情有独钟?原来,华山历来是逸民隐士栖隐汇聚的地方。明末名贤有周顺昌、文震孟、文震亨、姚希孟;逸民有赵宧光、朱白民、王芥庵、徐枋、郑敷教、戴易;高僧有德清、咸默、济川等等。他们都与华山翠岩寺有着过密的关系,特别是天启五年(1625)进士熊开元,历任崇祯朝吏部给事中、光禄寺寺监等职,曾因弹劾周延儒而获罪,遭廷杖险乎丧命。周延儒被诛后,他复被起用,为南明唐王朱聿键隆武朝随征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明朝灭亡后,他归隐入山为僧,法号蘖庵。在民间熊开元有很好的口碑与影响。康熙初年他一直居住在华山,“日与徐枋、郑敷教辈研究心性之学”,华山至今仍留有许多他的遗迹。根据释圣严《明末的居士佛教》一书统计:明清之间遁迹佛门的遗民江苏为最,又以苏州为最多。明末遗民出家或在家变成僧侣而守志,几乎是当时一种公开的政治。康熙第二次南巡时,熊开元虽已没于苏州之真际寺,但他与晓青同师灵岩寺弘储法师,为同门师兄弟。康熙两度与华山交往,对晓青、敏膺“宠渥有加”,其目的,也无外于消泯满汉对立,对遗老及江南士人实行精神上的安抚。
康熙南巡过程中,两次与华山交往,虽然时间都很短,过程也很简单,但他实行羁縻政策,消除满汉对立,稳定江南政局的目的,应该说已经达到了。
康熙对于晓青和尚,实际仅仅是询问了一些情况。两次赏赐,帑金不过百余两,虽赐宝炉、瓶、盒等物,也并不值多少钱。但他对晓青书法和诗才的赞赏,亲书“远清”,作《欲游华山未往诗》以赠,使君僧之谊升格到文化认同的新的高度。康熙的接见,使年长康熙许多的晓青和尚对这位皇帝佩服得五体投地,因而在康熙离开华山后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晓青即按康熙的要求书好绫字大小二十幅,金素扇十柄,文集一套,语录、诗稿二套,并速命徒弟超揆于当年五月十八日,送达京城进献给了康熙。他又在短短的数月中,作恭和康熙御制诗一百首,可见他对康熙召见事心怀的激动和感动非比一般。
晓青于康熙召见后一年,即康熙二十九年(1690)的七月初四日示寂。他的去世,是否与他过分激动、心情不能平静有关?虽不能妄加猜测,但他的去世,确实是比较突然的。
晓青去世之后,华山与朝廷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同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冬,受康熙纶音召谕的北京玉泉山僧敏膺,于康熙三十年(1691)春,出京遁迹吴门,来翠岩寺主持法席。他将晓青“韬晦所存语录三十二卷,诗文集三十二卷”整理刊刻,奏请朝廷予以典藏,并为晓青请赐谥号和请赐华山寺额,这些都得到了康熙的“准奏”。康熙三十八年(1699),清圣祖驾幸华山,召见敏膺,使华山再沐皇恩,在当地耆老感激康熙的基础上,再添上了“一把火”。
康熙驻跸华山后,敏膺又作恭和诗二十首,将先师遗作辑为《高云堂诗集》,自己又作《香域自求膺禅师内外集十四卷》一并为《四库全书》存目收录。乾隆十五年(1750),由华山僧谛信编辑、吴中黄昌寿撰述的《华山书》镌刻成书。我们今天上华山,欣赏灵峰奇石之余,谈论起这段历史,仍饶有兴致、乐而不疲。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