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也是一个城市最凝练的风景。透过地名,一个城市的旧时风貌、变迁轨迹、族群审美、精神气质,乃至其社会、历史、文化、地理的深层背景,都可以被体现与感知。
桥梁名称在苏州各种类别的地名中,其历史尤为悠久,意义也尤为重要。一方面因为苏州水网密布,河桥众多,桥梁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密不可分的交通、民生设施;另一方面也因此让苏州先民把桥梁作为了城市布局的和定位、指位的地标——南宋《平江图》中,纵横的城市道路没有一个路名,被标注出来的除了坊、市、府、仓等具有公共性质的建筑之名称外,就是大量的桥名。因此,如何对桥梁命名进行管理,在苏州这片有着深厚人文地理内涵的土地上,是一件重之又重、需要慎之又慎的事。
南宋《平江图》
来自自然实体,体现区域风貌
地名有着丰富的内涵,常常能够记录一个地方的自然特征。苏州水体众多,并且在历史进程中对苏州的发展居功至伟,可以说苏州是“得水而美、因水而盛”。正因为水在人们的劳作、生活、交往中如此重要,吴文化对水体的区分非常细致,地名中与水有关的通名数量众多。
例如,在本次市政桥梁隧道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中,仅仅相城区、苏州工业园区提出申报并获得批复的部分桥梁地名中,就有“张港桥、新泾桥、徐麻溇桥、姚家浜桥、塘渡湖桥、浜湾里桥、下雉渎桥、南洋上桥、淞江桥、张霞浦桥、新荡桥、西官沟桥、大渡桥、黄郎沿桥、大殷埂桥、小圩里桥、徐家角桥、钱家簖桥”等与水有关的专名。
“港”“泾”“河”“溇”“浜”“湖”“湾”“渎”……虽然都是三点水旁,但是所用来指称的水体,却有着大小、深浅、形态、是否贯通的明确区别;而那些在写法上没有三点水旁的通名,也因与水有关,而成为命名水体的通名。譬如“埂”、“圩”、“塘”,都是堤岸;“角”通常用于伸入水中、两面或三面环水的小块陆地;“簖”则是指插在水里阻挡鱼虾以便捕捉的竹栅栏,也只能用于有水的地名。
这些桥名专名,大多是有或曾经有过相应实体的水体名称。将其用作桥梁命名,充分体现了苏州地区鱼米水乡的区域地理风貌。
挖掘地方志书,展现吴地变迁
地名作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从地名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
譬如,位于相城区元和街道沈思港路、跨平门塘的一座桥梁,被命名为“蓑衣桥”。其拟名缘由是其指称桥梁的周边有始建于宋淳熙三年(1176)的悟真道院,该道院供奉东晋画家顾恺之,是宋书生何中立退修之所,何中立道号蓑衣真人,故而得名。这件事记录在《陆慕镇志》中。以先贤名号来给桥梁命名,即是用这种方式将人文历史写入到当下,让记忆传承,使历史鲜活。
悟真道院
再如,位于相城区元和街道御窑路、起点为沈思港路,止点为华元路的隧道命名为“御窑路隧道”。御窑金砖是我国窑砖烧制业中的一颗明珠,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苏州相城区非常重要的工艺遗存和文化资源。在明清时受到历代帝王的青睐,成为皇宫建筑的专用产品。虽然如今早就进入新时代、没有了帝王将相,但“御窑”这个地名,却传递了苏州匠人吃苦耐劳的传统、苏州工艺精益求精的追求,苏州经济曾经领先时代的辉煌、苏州交通曾经受益于运河的事实。
御窑路隧道
又如,对于新建桥梁的命名,从地方志书、历史文献中寻找历史地名进行移用,便可以此记录区域的变迁。位于相城区元和街道采莲路、跨南河泾的桥梁命名为“马泾上桥”,该名称来自于《蠡口镇志》的记载:桥梁周边原有马泾上自然村;位于相城区元和街道南村巷、跨洋泾河的桥梁命名为“南村巷桥”,是因其指称桥梁周边原有南村巷自然村,该地名记载于《陆慕镇志》。
其他如“东北郎桥”“栈条巷桥”“雪泾上桥”“长村桥”,都是同类情况。社会发展,城市格局不可避免变化、自然村落不可避免消亡,用好志书文献,沿用历史地名,可以记录地方的各种变迁。
尊重群众习称,凸显城市精神
在市政桥梁隧道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的工作中,对于一些早就存在、群众早就叫习惯了的非标地名,则在符合命名规范、不会造成理解指位错误的前提下,尽可能尊重群众习称,将其进行标准化操作。因为地名在自然形成的过程中,往往承载了地方的风土人情、族群的共同心理、人们的美好愿望、城市的精神气质。
譬如,位于相城区太平街道老街,跨济民塘的桥梁“利民桥”,使用时间较长,群众也习惯了这个名称,该名称在《太平镇志》中亦记载。利民最早出于《商君书·去强》,表达了有利于民、吉利惠民的政治理性,也承载了百姓对美好生活对企盼。
利民桥
再如,位于相城区北桥街道灵埂路、跨吴家角河的桥梁命名为“福安桥”;位于相城区黄桥街道、跨南窑河的桥梁命名为“旺盛桥”;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跨新浦河的“安康桥”,跨邓巷港的桥梁命名“永兴桥”。这几座桥同样历时较长,群众惯称,且分别表达了幸福安定、兴盛发展的美好寓意,展现了苏州“幸福之城”“发展之城”的城市精神。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胜浦街道的安康桥、永兴桥
巧用地名对称,更显指位功能
在某些新建区域,因为历史上该区域人烟稀少,可供选择的人文历史资源不多,在地名命名时,可以使用“方位名词+”的形式,形成对称地名,不仅解决命名的难题,而且指位更具体。
譬如,位于相城区黄桥街道大庄路上的桥梁,有两座根据他们互为东西的地理特征,而分别命名为“东大庄桥”、“西大庄桥”。同样,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的纳米城环路上的两座桥梁,根据地理区位特征分别命名为“东纳米桥”、“西纳米桥”。
位于相城区黄桥街道的东大庄桥、西大庄桥
再如,相城区北河泾街道跨民晶河的桥梁不止一座,则分别以其位于南天成路、北天成路的地理特征,命名为“南天成桥”、“北天成桥”。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莲花中河及东延河上的两座相邻桥梁,分别以周边原有前周巷、后周巷自然村的地理特征,而命名为“前周巷桥”、“后周巷桥”。
位于相城区北河泾街道的南天成桥、北天成桥
通过挖掘志书文献、参考周边地物、兼顾用地功能等多种方法 ,本次桥梁隧道命名与不规范地名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地名释义准确、内涵丰富。这些桥名的命名,印刻了历史印记、展现乡愁意蕴,既尊重现实,又寄予美好,既满足了群众,又符合了规范,并致敬了未来,充分体现苏州特有的厚重历史、地域特征与人文内涵。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苏州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