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儒巷,沉浸在厚重的古意中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4/4/1 14:28:00     


       提及苏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闻名天下的园林,是枕河而眠的水上人家,是粉墙黛瓦的建筑风貌。

       但是对苏州人来说,这座城最独特的地方是寻常的生活气息和斑驳的历史足迹融为了一体。苏州最独特的风景,往往在那些不太起眼的街巷里。

       今天让我们一起去寻访一个有书香气息的地方——大儒巷。


大儒巷的由来

       大儒,顾名思义,指的是学问和品德兼得的知识分子。提起大儒巷,首先映入脑海的是唐朝诗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的经典佳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大儒巷,就给人一种“鸿儒”般的厚重感。


       大儒巷是一条东西向的街道,东起平江路,西至临顿路,巷长403米。两段连着的,是苏州热闹繁华的商圈,而巷中却隔绝了城市的喧闹,独享一份安逸和雅静。

       巷内的大刹昭庆寺里有一棵参天古银杏树,古名“大木巷”,又名大树巷,因明代大儒王敬臣曾在此居住而改称“大儒巷”。清康熙《苏州府志》记载:“大儒巷以明代大儒王敬臣居此,故名。”



大儒巷中的“大儒”

       王敬臣(1513-1595),字以道,号少卿,嘉靖四十三年贡生。他学问出众而处世低调,不愿为官显名。曾受荐为国子监博士,却辞而不就,仍旧授徒讲学,备受朝廷的推崇。


       王敬臣在大儒巷家宅开馆讲学,致力于传授学问,他的学说以“慎独”为先,先后有门生四百余人。他醉心学问与教书,思想观点独特,学者称他为“少湖先生”,誉为明代“大儒”,赞之为有大儒风范。

       然而,这个传奇故事并非仅仅与王敬臣的学术成就有关。据明史的记载和民间传说,王敬臣又以孝行名闻乡里。《明史》有传,其“父疽发背,亲自吮舐。老得瞀眩疾,则卧于榻下,夜不解衣,微闻响咳声,即跃起问安”。苏州知府为了表彰他的行为,特地为他立牌坊,题名“仁孝坊”。

       有孝心又有文气的大儒给小巷积淀了几分儒雅。而如今,大儒巷还在,王敬臣的痕迹早已湮没在历史了。虽然当年王敬臣的遗迹不存,但小巷里的文化氛围至今依旧很浓郁,仍是个“儒雅”之地。


       说到大儒巷中的“大儒”,还有一位不能绕开,那便是“治黄”水利专家潘镒芬。这位毕生致力于治理黄河的大儒,学贯中西,功绩卓著,颇有上古大禹之风范。

       潘镒芬以治黄为己任,他亲率员工民夫奔赴第一线,先后参加了李升屯、黄花寺、董庄等多处决堤抢险工程,救万民于水火,保障农业生产。他的品德、学问、业绩为人们所钦服,沿河的父老乡亲感激他,崇敬他,称他为“潘圣人”。


       大儒巷48号是潘镒芬的故居,有些难寻,不仔细就极有可能擦肩而过却不自知。庭院深深,屋宇栉比,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大宅院。1953年,病重期间的他叮嘱家人将所有治黄著作和水利资料全部献给国家。



大儒巷的古迹遗存

       巷子中有不少古迹遗存,最盛名的是古昭庆寺,位于大儒巷38号。古寺始建于元代天历元年(1328),规制宏伟,经历了数次废弃、修缮后,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为高等小学校。


       2005年,古昭庆寺被全面翻修,现为苏州市平江文化中心。前厅一匾书“鸿儒昭庆”四字,道尽数百年沧桑。昔日的古寺、学堂气息已然全无,唯剩门前新置的“古昭庆寺”石碑在昭示着岁月风霜。

       中心里有图书馆,还迁入了评弹书场。全院除了厅堂楼馆,还增建了半亭、曲廊、假山等园林建筑,一进又一进的布局,宛如典雅的苏式园林。


       除此以外,大儒巷8号原为德邻堂吴宅,始建于明代。宅主吴曾祚是清代状元吴廷琛的曾孙,留学海外,回国后创办电讯业务。厅后有徐葆光所题“松苞竹茂”砖雕门楼及贴砖影壁,也是苏州目前所知仅存的徐葆光古迹。

       还有清代金石学家韩崇的故居、丁宅……如今,许多古宅早已不复当年的精致,也有一些散落为民居,不对外开放,游客们只能从外围窥探,遥想昔日光景。


       大儒巷,绝对是小巷中闹中取静的典范,除了“儒”字,“大”字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虽然是巷,但路面很宽阔,它路宽7.3米,可以双向通车。

       踱步悠哉,大儒巷多的也是一些小商铺,卖丝绸、刺绣、旗袍、翡翠等;茶园、咖啡馆、饭店等鳞次栉比……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方志苏州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