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居然有这么多带“龙”的地名,你知道几个?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4/2/26 9:40:27     


       龙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中华文明穿越千年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象征着智慧、力量、尊贵、祥和……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龙这一符号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它活在传世的诗文中、活在历久弥新的画卷里,也活在当代人充满烟火气的日常里,同时,中国人还喜欢把龙用在人名和地名里。

       在常熟博物馆,有一件藏品“双龙连体环形玉佩”,名列常博十大镇馆之宝榜首,被称为“良渚文化第一龙”,是常熟最古老的和龙相关的物件!

       1993年,该文物出土于常熟尚湖镇练塘罗墩遗址8号墓。直径3.5、孔径1.2、厚1厘米。在造型上,采用了二龙首合一体的对称原理,使整件饰品达到了整齐、稳重和静穆的艺术效果。在全国出土的9件良渚玉龙当中,经科学测定这件玉佩的绝对年代是其中最早的,距今约5000年,为国家一级文物。



       除此之外,在常熟还有很多与龙相关的地名……


虞山龙殿

       龙殿位于虞山北麓,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四年,1995年重新修缮,殿内有宋代古银杏树一棵,树荫奇特,称为“龙树”,树前有龙母墓,殿西北是瑞石涧,涧长百余米,涧顶处有瑞石,巨大如屋,一半挑出崖外,又名“坠石涧”,石旁清泉四溢,如漉万斛,称为“水帘洞”,池水又名“酌泉”。不远处有一水潭,水深处有一百多米,潭水幽深碧绿,这便是素有“常熟小九寨沟”之称的龙潭。龙殿景区具有独特自然景色,是热门旅游打卡地。





虞山破龙涧

       破龙涧位于虞山北麓兴福寺前,山泉下注经等山门奔流而下。相传贞观十年,龙斗山裂,血化为石,色赤代赭,研可染翰。一说高僧通经山中,龙化人形来听讲,僧诵揭谛咒,驱揭谛神与龙角,龙力不胜,破山而去。佛门传说,无非吹嘘佛法无边,不可取信。破龙涧长达数百米,每当大雨之后,山瀑奔腾,水声隆隆,空谷回音,悦耳动听,令人心驰神往。



虞山街道青龙巷

       青龙巷位于城区古城西部,庙弄西侧。因巷面对东岳庙的左侧,根据古代庙宇建筑环境风水理念,有左为青龙、右白虎之说,故名青龙巷。该巷南起西仓前上塘,北至西门大街。长129.2米,宽2.2米。



常福街道白龙港

       白龙港位于虞山之北,西起望虞河,经吉家桥、廉庄桥、高桥小区、蔡巷、徐家角、华新奔驰、五里桥,东人南福山塘,全长 4.93 千米。其名称来历,相传梁天监元年(502),虞山“顶山”有一村妇无夫而孕,生一白龙,飞去。三日回来哺乳,妇恐怖而亡,葬于山腹。岁岁五月,白龙省亲,致山破泉出而成河,人们将河取名白龙港。




海虞镇龙墩村

       龙墩村位于海虞镇南侧。村域与海虞集镇区域连成一体,东北紧靠镇区,距沿江高速公路常熟北入口不足1.5公里,离高铁站仅8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村域总面积4.41平方公里,户籍人口4082人。先后获得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生态村、苏州市民主法治村、苏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梅李镇白龙潭

       在梅李镇寨角村,有一片面积达300多亩、水质清丽的水域,和村景相依,形成一幅秀美江南水乡自然景观画,这就是白龙潭。

       几十年前当地农民在此打草、罱河泥积肥,时常会罱起一种大型蚌壳出土,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当地农民称之为“龙鳞”,此潭由此得名“白龙潭”。据查这种大型蚌壳名为“牡蛎”,是一种海生贝类动物,在内河淡水中是不存在的。原来,包括梅李在内的常熟东北部曾经在海中。白龙潭所在地方成陆时,在沙土沉积时封闭了一个海湾,自后就成了一个内陆湖泊,在地理学上称之为“泻湖”。白龙潭的存在,证明了梅李所在区域在数千年前还处在长江与大海交汇处,在几千年的沧海桑田变化中,形成今天的白龙潭。



古里镇龙旋寺

       位于古里镇高长村帝藏(堂)头,原名龙旋泾真武祠,俗称龙旋宫。始建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相传北宋末年康王赵构渡江南下,曾在此逗留,后屡毁屡修,现存《重建龙旋真武祠记》石碑。2010年,古里镇各界知名人士募捐3000多万元在原址重建。寺前建牌坊,匾额“御龙旋隐”由中国佛教协会原主席赵朴初生前题写。寺院占地面积1.47公顷,仿明清建筑,建有大雄宝殿、山门殿、天王殿、财神殿、观音殿、地藏殿及僧舍、斋堂等,是本地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




碧溪街道龙桥村

       龙桥村隶属碧溪街道,2000年4月由原石龙村和娄桥村合并而成。北枕常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与东张集镇相连,南与董浜镇隔河相望,西邻周家桥村,虞东公路与扬子江大道在区域内穿梭而过。区域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村域总面积4.3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076人。龙桥村乡风文明,生态宜居,先后获得了江苏省卫生村,江苏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江苏省生态村,苏州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熟史志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