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镇,地处太湖之滨,大运河畔,属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位于苏州南部城区,吴江区东北部,西面紧连城关镇松陵镇(滨湖新城),距上海虹桥机场仅1小时车程。苏嘉杭高速和轨道交通4号线贯穿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古镇区范围东至东溪桥,南至入镇口,西至陆家埭,北到红塔埭,面积为0.87平方千米。同里镇拥有2项世界文化遗产,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镇、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园林城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等荣誉称号。
千年“富土”·人文荟萃
同里历史亘古,可追溯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时期。1985年文物普查时所发现属崧泽文化的“同里遗址”,即在镇西北,遗址大部分为古镇所覆盖,可为古镇的原址。早在新石器时代即有先民在此刀耕火种、生息繁衍。优越的自然条件,使这里成为吴地最富庶的地方之一,故同里原称“富土”。
同里在先秦已成集市,隶属会稽郡吴县,汉唐日益繁华。唐初,名为铜,尚属村市,在九里村。宋代,同里正式建镇。将旧名“富土”两字重新组合,拆分为“同里”。据嘉庆《同里志》记载,同里在“宋元间,民物丰阜,商贩骈集,百工之事咸具。园池亭榭,声伎歌舞,冠绝一时”。至明代,同里已“地方五里,居民千余家,室宇丛密,街巷逶迤,市物腾沸,可方州郡”。清代,同里“居民日增,市镇日扩”,“同川簪笏累朝不绝”已是豪宅林立,庭园处处,为方圆百里的商贸集散中心。雍正九年(1731年)苏州府衙在同里设太湖水利同知署。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进驻同里,设前军军帅衙门。1912年,同里称市,后为吴江县二区,经济繁荣,米业鼎盛,教育创新,文化发达,镇容臻美,为江南之巨镇。新中国成立后,同里为县属镇,各方面皆获新的发展。改革开放后,成为全国闻名的旅游重镇。
悠久的历史和繁荣的经济也造就了同里人才辈出。清代《同川风雅集叙》描述同里:“同川,江邑一隅之片址,然分淞江笠泽之秀,文人才彦彬彬,著述炳耀后先”。据史料记载,自北宋至清末,先后出过状元1名,进士45名,文武举人96名。南宋时有诗人叶茵;明代有《永乐大典》副总裁梁时,《园冶》作者、杰出的造园大师计成;清代有吴门书画坛著名画家王宠及一代宗师陆恢,军机大臣沈桂芬;近代有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著名国学大师金松岑,社会活动家王绍鏊、蓝公武,《文汇报》创始人严宝礼,著名经济学家金国宝,革命烈士、著名教授费巩等;当代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冯新德、沈善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20多人。曾寓居同里的历史名人有倪瓒、姚广孝、祝允明、唐寅、文徵明、董其昌、沈德潜、柳亚子、费孝通等。
倪瓒
费孝通
沈德潜
柳亚子
同里文人众多,著述丰富。同里的文学创作可追溯至唐朝。明清两代,里人刊刻存世文集、诗集达357种1551卷,其中不乏鸿篇巨著,被列入《四库全书》的有10多种。在清末至民国年间,同里人或在同里创办的报刊杂志先后有《复报》《同言报》《同南》杂志、《同里导报》《新同里报》《吴江报》等20多种;同里人陈去病负责编辑《南社丛刻》,先后主编过《江苏》杂志、《警钟日报》《二十世纪大舞台》杂志、《国粹学报》《中华新报》《大汉报》《越铎日报》等,同里的相关报刊杂志行销全国,影响力巨大,为推翻帝制、建立民主、抗日救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同里群星璀璨,离不开同里人崇文重教的历史传统,和优良的学风家风。元、明、清同里建有社学。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在同川义塾的基础上建起同川书院。清末民初兴学之风更盛。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金松岑创办“同川自治学社”(即同川学堂前身),开创吴江现代新式学校的先河,并建立起中国教育会同里支部,从属上海中国教育会。光绪三十年(1904年),金松岑创建明华女校,是吴江近代女子教育先例。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退思园第二代主人任传薪创办声名卓著的丽则女学。宣统元年(1909年),丽则女学又开设师范本科班,一切教科参照日本女子师范章程办理,女子教育的始创,同里可为全国之前列。
据1924年统计,同里县立、市(区)立、私立学校达12所,就学人数七八百人。1942年,由薛凤昌等创办同文中学(同里中学前身),影响所及远近州县。新中国成立后,同里教育事业得到了更为蓬勃的发展。
水上明珠·古迹遍布
同里因水而生,正如著名古建筑学家、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所说:“同里以水名,无水无同里”。同里是水上天堂。大小湖荡星罗棋布,河港交错密如蛛网,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0.3%以上。古镇布局依水而建,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市,因水成园,家家临水,户户通舟。同里人的住宅与水联系在一起,与水结下不解之缘。深宅大院大多沿河而筑,有的人家搭建小阁于河上,备有吊桶取水吃用,水阁上亦可赏景乘凉。每户人家都有通往河中石阶,俗称“河桥”,以取水用水之用。
同里的建筑也与水有着特殊的关系。有宋代诗人叶茵始建的“水竹墅别业”,元代叶振宗的“水花园”,明代任秀之的“湖村别业”,清代著名的退思园,被称为“贴水园”。同里古镇被庞山湖、九里湖、同里湖、南星湖、叶泽湖五湖环抱,镇中有湖,湖中有河。镇内15条河流把镇区分割为15个圩,至今保存完好的建于各个朝代、风格各异的49座石桥将其联成一体。各座桥都有不同的形态和风格,有拱形的,有梁式的;有单孔的,有多孔的;有敞肩式的,有简易式的。有建于宋代的思本桥,是吴江区境内最古老的桥;建于元代的富观桥,建于明代的东溪桥,建于明清时期的太平、吉利、长庆三桥是同里桥中之宝,每逢婚嫁喜庆,同里有走三桥的习俗,以图吉利。
同里古寺古宅多,古树也多。据统计,同里有名木古树139棵。其中旺塔庵基上的银杏树,有1000年以上历史,胸径2.05米,高28米。耕乐堂的白皮松,是江南稀有品种,树龄有400年以上。西埭金家故居的黄杨树龄有330年以上。任兰生祖辈故居(亨复堂)的山茶花树龄有250年。这些名木古树是同里风云变化的历史见证。
同里古迹遍布,景观丰繁,明初即有“前八景”和“后八景”之称,清代又续定“四景”。同里在历史上与外界只通舟楫,很少有兵燹之灾,是富绅避乱安居的理想之地。因此同里镇上深宅大院、私家园林比比皆是。据清嘉庆《同里志》载自宋咸淳七年(1271年)至清嘉庆年间,镇上颇具规模的园第有38处。至今,较有特色和具有一定规模的深宅大院仍保留有90余处。始建于宋代的有大庙,元代的有罗星洲,明代的有陈御史府、计成故居、西宅别业、承恩堂、侍御第、五鹤门楼(即寿山堂)、潘氏墙门、盐公堂明厅、三谢堂、卧云庵、耕乐堂,清代及民国时期建筑主要有退思园、丽则女学、天放楼、红楼、务本堂、崇本堂、嘉荫堂、庞氏宗祠、南园茶社、杨天骥故居、留耕堂、余德堂、世德堂、世芬堂、袁家厅、礼善堂、亨复堂、慎修堂等。同里被专家誉称“明清建筑博物馆”。
同里被清嘉庆《同里志》描述为“民居稠密,树林阴翳,桥梁寺观,牌坊棋杆,近联遥接。”众多古迹铭留着古镇史痕,是深厚文化底蕴和醇厚水乡韵味的体现。但与时俱进是同里发展的姿态,时代在变同里也在变,在发展,千年的历史文化古镇,光华重睹,正在展示着新的青春,辉映着新时代的光芒。同里古镇,将以更快的步伐,驰遍全国、飞向世界!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方志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