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中国社会虽然不曾有过长期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宗教,但“神道设教”却源远流长,各类宗教信仰和带有宗教性质的民间信仰始终兴盛不衰,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因此,从皇家朝廷到达官贵人再到黎民百姓,都重视祠庙的建设,此类建筑遍布各地。《太仓地方志》对坛庙与寺庙宫观历来都是分列记载,蕴含的理念是坛庙者,帝王州郡乃至平民百姓祭祀天地、祝祷四季平安、风调雨顺,纪念先祖、先贤、先圣,举行祭奠仪式之所。寺庵观院堂者,乃宗教活动之场所。但是,事实上很多人把两者混为一谈,佛道神祇合祀者屡见不鲜。笔者翻检原载清嘉庆年间的《清太仓城图》,发现太仓城内及城周边亦分布众多寺观祠庙,此类地名实体至今基本已荡然无存,只是保留了一些相关的老地名,现择要分类介绍于下。
▌太仓州城图
壹、佛教之地
海宁寺、隆福寺
寺,原本指官舍,如大理寺、太常寺、鸿胪寺等。相传东汉明帝时,两位印度高僧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至洛阳,并下榻于官署鸿胪寺。接着汉明帝敕令在洛阳兴建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僧院,取名白马寺。从此之后,“寺”便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称。据《太仓地方志》记载,三国期间,吴国的仆射徐真在今鹿河“捨宅为寺”,建圣像寺,此为太仓最早的佛寺。历史演进到南朝,佛教更为兴盛,应了杜牧的诗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太仓的名刹海宁寺、隆福寺均始建于此时。
海宁寺
海宁寺,位于今太仓弇山园大门入口右侧,据现存赵孟頫撰并书《昆山州海宁禅祠碑》和王锡爵撰《太仓州重建海宁祠记》:海宁寺在梁天监年间,由尼姑妙莲所创,后几经损毁。南宋时此地属里人郏承直,他慷慨舍地,由僧善能建庵。元朝时太仓海运兴盛,朱清捐资重修,增建钟楼,悬挂七尺大洪钟,并奏请改额为海宁祠,取航海安宁之意。明朝初年,竣海侯吴祯开府太仓,总督海运,再次修缮海宁祠。明朝万历二十四年,王世贞有意再次更新,带头捐金若干,又劝募善款,经营数年,已经完成工程的十之四五。临终之前,王世贞命家人请僧明因至病榻,说自己:“吾此行一丝不挂,独祠工未了耳。又施三十金而殁。”王世贞逝世后,家人不受四方祭奠者的赙金,众人转而竞相输金钱于海宁祠,以资冥福。王锡爵称赞王世贞以一人之力复之,与愚公移山无异焉。可惜的是海宁寺终究还是毁于咸丰年间的战火。大约二十年前,在太仓公园改造扩建时,在海宁寺故址发现了大量石础、石柱、条石和几十块释迦真身宝塔残砖等遗物,从硕大的石础足以窥见海宁祠的宏大规模,完全有可能是太仓历史上的第一大庙。无怪乎著名的太仓籍书法、文史大家崔护先生称之为“海宁古刹冠娄东”。
▌太仓海宁寺遗址
隆福寺
隆福寺,大致位于今太仓人家小区南面,与历史上号称“东南第一名园”的弇山园毗邻,王世贞有诗云:“隆福祠西新种竹,啸雨萦烟几万条。野夫昼玩兴未已,夜半来眠竹畔桥。”清代太仓知州白登明也曾撰《隆福祠碑记》。又据唐文治《重修太仓隆福寺碑记》:“吾邑隆福寺,故老相传,建造在萧梁以前。”寺前有约三亩许的隆福池,植莲花数十。早年,唐文治在小西门的顾姓人家做家庭教师,每天经过此地。旁晚时分,“云影池光,荷叶芬馥”,“隆福荷风”得一时之誉。后来,唐文治因母亲病逝而丁忧,先在北京设祭,接受王公大臣门的吊唁,然后扶柩回家乡太仓,就是设奠于隆福寺。抗日战争时期,日寇轰炸,隆福寺遂成荒落。1947年,隆福寺的主持僧大发宏愿,遍诣城乡,托钵劝募,邑人感其诚,踊跃惠资,用了三个月工期,隆福寺的庙貌“焕然重新”。至新中国成立时仅剩若干寺舍,1958年又拆除部分,建起了红旗化工厂(太仓制药厂的前身)。至今,隆福池犹存,并留下了隆福寺弄的地名实体。
贰、祭孔之地
圣庙(孔庙)
自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事实上成为了儒教,孔子为后人尊称为“至圣”,故孔庙又称为“圣庙”,即所谓圣人之庙,是中国古代举行祭孔活动的场所,各地都有;孔庙还是一个地方的文脉之庙,是传承孔子思想、进行文化教育传播的学校,故又称文庙,具有庙与学合二为一的特点。太仓的孔庙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元延祐元年,昆山州治移到随海运而兴盛的太仓,次年知州王安贞在太仓城北建昆山州庙学,这是太仓建造孔庙的开始。此后又随州治迁移而废。明正统元年,在设立镇海太仓卫学时,同时重建孔庙。桑悦在《太仓州志》中说:“圣殿与圣贤肖像俱仍废学之旧,明伦堂及后堂则葺官第旧宇,若灵星、戟门两庑,以至祭器之属,则斩新造制。”明朝弘治十年,太仓州横空出世,首任知州李端对太仓庙学进行了改造和增建,弘治版《太仓州志》对此有详细描述,甚至苏州大才子祝允明也不惜笔墨,写过一篇《改州学记略》。太平天国时期,太仓孔庙几乎毁于战火,至光绪年间再次进行修复扩建。其主建筑大成殿,俗称“圣人殿”,飞檐耸脊,雕梁画栋,相传“殿成鹳雀乃巢”,“巢于殿西吻,则西斋有中举者;若巢于殿东吻,则东斋亦然。”一时成为佳话,并被列为“太仓十景”之一;孔庙的东侧,建有附属的文昌宫(祭祀掌管人间禄籍文运的文昌帝君)和魁星阁(祭祀主宰文运之神)。孔庙南面矗立着四座牌坊,再往南是泮池,俗称月亮河。河的南边是一座人工垒成的泥山,广植松柏杞柳桃李,终年绿荫繁茂,蔚然深秀,称为文笔峰。笔者儿时,常常在此玩耍,听大人说:月亮河是砚台,文笔峰上的柏树就是毛笔,象征着太仓人文兴旺。果不其然,清代著名学者姚承绪在《吴趋访古录》中咏文笔峰,诗云:“古娄科盛名,山水钟奇秀,一峰出云表,文光射奎宿……。”遗憾的是在文革后期,太仓孔庙被拆除。如今原孔庙遗址处(华旭广场旁)尚存有泮池、古银杏树等历史遗迹。
▌太仓孔庙
叁、道教祭拜场所
武圣庙、关帝庙、天后宫、城隍庙、东岳庙、土地祠、猛将庙、火神庙、厉坛、龙王庙、木棉神庙等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春秋末期,老子开创了道家学派。至东汉,道教这一我国本土宗教应运而生,它虽然奉老子为道祖,其实两者有着很大的区别。道教信奉天、地、鬼等诸多神灵,门派庞杂,形形色色的神祗宫观乃至祈福禳灾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都可以纳入广义的道教范畴。《太仓地方志》中并没有道教最早何时传入太仓的记载,但宋元明清时期道教在太仓已经相当兴盛,各类祭祀场所遍布城乡。
武圣庙
武圣庙:即关帝庙,位于小西门内附近(大致在今康乐小区)。另外,在城外的西郊还有一座关帝庙。关羽去世后,逐渐被神化,特别是在小说《三国演义》被塑造成为一个忠义仁勇的武将形象,在民间尊为“关公”,而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崇为“武圣”,与“文圣” 孔子齐名。故而各地普遍建有关帝庙,太仓当然也不会例外。
天后宫
天后宫:旧名“灵慈宫”,位于大东门内的周泾桥北(大致在今太仓名人馆),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系海神祭拜场所。此宫是元代太仓海运崛起和发展的产物与直接历史见证,也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史迹。清嘉庆《直隶太仓州志》记载:元代海运的开拓者朱清“元至元二十四年,浚娄江达海,大通番舫,琉球、日本、高丽诸国咸萃焉。太仓初止数十家,至是称天下第一都会。二十八年,(朱)清及张瑄自请为都运府,以千户、百户属之,旋迁昭勇将军,海道都漕运万户”。又据《天后宫记》:朱清的儿子朱旭“捐周泾之私地五十二亩以基钩焉。阅三年而栋宇以完,门庑殿寝,秩秩有严”。这与朱清大规模开辟元代海外贸易和海运漕粮几乎同时,两者有紧密关系。明永乐七年(1409年),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前夕,郑和曾在此祭拜,并奏请改额“天妃宫”;清康熙年间,改为天后宫,太仓州、镇洋县合祀。至民国,改设为天妃宫小学。
城隍庙
城隍庙:说起城隍庙,最耳熟能详的是上海豫园旁边的城隍庙。其实,太仓在元代已经建起了城隍庙,比上海鼎鼎大名的豫园城隍庙(建于明永乐初年)历史更悠久。《清太仓城图》中的城隍庙,有两座,一在樊村泾东、致和塘南(大致在今市公安局位置),另一座在大西门外的西郊。樊村泾东的城隍庙是由原来的东岳庙改建而成的。明代太仓人陆容在《新建太仓城隍庙碑记》中明确记载:“弘治庚戌(1490年),知昆山县事杨子器奉例毁淫祠,以太仓东岳行宫例当毁,乃毁岳神肖像,而改为城隍之庙。其地规模弘敞,殿宇廊庑复整丽壮观。”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城隍又称城隍爷,是中国道教信奉的护城之神,由在历代帝王的推崇下,城隍信仰遍及中国各地,几乎每个县城都有一两座建筑雄伟堂皇的城隍庙。而东岳庙亦是道教宫观,供奉的是东岳大帝(又称泰山神),被历代朝廷视为“祀典正神”,与城隍庙类似,东岳庙也是遍及天下府、州、县,香火普遍兴旺。明初,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天下神祠,无功于民,不应祀典者,即淫祠也。”也就是说,朝廷祀典之外的各种神灵崇拜即是“淫祠”,应予取缔。但是,“淫祠”的界定在具体操作层面又相当模糊,在明代弘治年间,毁“淫祠”一度形成高潮。而昆山知县杨子器(当时太仓尚未独立建州,部分区域为昆山县所辖)恰恰又是一位竭力主张毁“淫祠”的地方官,把太仓东岳庙当作“淫祠”毁之而改建为城隍庙。事实上,明朝的毁“淫祠”之举措并不十分成功,后来一些被毁的所谓“淫祠”又死灰复燃,重出江湖。如太仓的东岳庙在清代又赫然出现于《太仓州城图》中,位置就在原来的东岳庙附近。
土地祠(或称土地庙)
土地祠(或称土地庙):古代农业社会对于土地的膜拜源远流长,早在殷商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对土地的祭祀。至明清时期:“社稷之祀,自京师以至直省府、州、县皆有之。”土地祠不仅是祈求地方年岁丰稔之所在,同时也涵盖了政府官员守土有责的象征意义。在《清太仓城图》中标示了三处土地庙。一是兴德土地庙,在海宁寺西南,俗称西土地庙;二是福德土地庙,在南门街,俗称南土地庙,由明代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沈即山(唐文治有《重修沈即山先生祠记》)家宅改建。传说沈即山“困厄以终”后,“屡著灵异因祀土神”或为庙。三是在周泾桥东堍,太仓州县同城,故州县同祀,由知州主祀,供香炷,焚楮帛,祈年丰,祷时雨。
厉坛
厉坛:《春秋传》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所谓厉坛就是专门祭祀孤魂野鬼的场所。据《明会典》记载,明太祖规定国内各府州县皆要设立厉坛,每年三祭(清明、中元、十月的初一日祭祀),并规定厉坛设于北郊,祭物统一用羊三、豕三、饭米三石。故太仓厉坛设在北门外的苏州府船场(大致在今弇山路与人民路交叉口一带。坛高二尺,方二丈六尺。
此外,还有各种祠庙。如猛将庙,一在东门外,另一在北门外。猛将庙各地都有,至于祭祀对象则各有不同。苏南地区的猛将庙普遍祭祀的是猛将刘承忠。此刘将军生前驱蝗有功,元亡自沉于河,被尊为“刘猛将军”,《太仓地方志》有简略记载。又如:木棉神祠,在大东门外,祀黄道婆。太仓属于高乡,自古是植棉区,农家普遍纺纱织布,相传黄道婆曾来太仓,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先进织造技术。太仓人感其惠,建祠纪念。再如龙王庙,在海宁寺西(大致在今马家地园),人们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另如火神庙(在今之惠阳小区),供奉的是“火神”。从钻燧取火开始,人类离不开火,却又害怕火酿成灾害。所以,人们对火抱有敬畏之情。为了祈求平安,时日一长,就祭祀火神,以保平安。
肆、祭祀山川、农神场所
山川坛、先农坛
山川坛
山川坛,在南门外,大致位于今朝阳西路与南门街交叉路口南面的滨河公园风光带。坛高二尺,边长二丈五尺,州、县官员每年春秋择日合祭风云雷雨、山川及州、县城隍,亦是求风调雨顺,保一方平安。
先农坛
先农坛,一为州属,在东门外;一为县属,在朝阳门外。坛高二尺一寸,周边长二丈五尺。旁建庙正殿三间,头门官厅三间。亦是州县同祀先农、并举行藉田典礼。
和全国各地相仿,坛庙寺观在太仓这样一个州县级的小城市中构成了重要的建筑类型,并且数量众多,但由于篇幅有限,在《清太仓城图》中并没有全部标示出来。当然铁锚弄的清真寺之所以付之阙如,则应该是修志者的有意为之。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太平军与清军激战于太仓,几乎所有的坛庙寺观在咸丰十年(1860年)全部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这是相当可惜的。
坛庙寺观是一种特殊的公众化的社会空间,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既是社会大众的信仰空间,还是社会各阶层的娱乐空间与商业空间,其表现形式就是定期和不定期的“庙会”与“庙市”,场面是十分热闹的,凝聚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太仓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