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伙伴”娓娓道来 道前街170号的前世今生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3/9/4 8:54:11     


       古建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珍藏着历史、传承着记忆。在漫漫的岁月中,伴随着城市不断成长,传递城市历史温度。守护古建历史文化,才能呵护好2500年的姑苏古城。



       官署旧地,古朴威严

       跨越干将路,沿养育巷南行,在道前街西转几百米后,一座威严的衙门赫然而立,驻足观看,门前石碑上刻字:江苏按察使署旧址。


       位于道前街170号的江苏按察使署旧址,乃清代建筑。按察使,是官名,是唐朝仿汉刺史制设立的,主要任务是赴各道巡察,负责考核吏治。署,是处理公务的办公场所。按察使署也就是按察使的“办公楼”。

       江苏按察使署旧址大门东侧墙壁竖有一块石碑,上面对署衙的历史变迁及重修过程作了简明扼要的记录。明初,这里曾设江苏水利分司署。明弘治十四年,改为按察分司,后专门治理兵备事宜,称兵备道,衙门前的道路因此得名为道前街。清代雍正八年,江苏按察司自江宁迁至苏州,兵备道署便改为提刑按察使衙门,主管省内司法刑狱。咸丰十年毁于兵事,同治六年重建。民国年间,这里是江苏高等法院。


       在承担官署职责的同时,江苏按察使署也在默默见证着历史。曾被清康熙帝称为“天下清官第一”的张伯行,于康熙四十五年到此任江苏提刑按察使,居官清廉,整顿吏治,革除弊端。

▲ 张伯行

       清道光三年,时年39岁的林则徐来到苏州接任江苏提刑按察使,期间整肃吏治,查清冤狱,禁绝鸦片,政绩赢得苏州百姓交口称赞。

▲ 林则徐

       抗日战争初期,救国会领导人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史良、李公朴、王造时、沙千里七位爱国义士被羁押于此,史称“七君子事件”。震惊中外的“救国七君子”曾在这里与当局开展斗争。

▲ 救国七君子


       “伙伴”进新,再续辉煌

       也许是因为这里曾经是府衙重地,所在的道前街也始终透露着一种端庄之美,以按察使署旧址为核心,构成一处清净之地。每到深秋季节,在道前街两旁金黄银杏树的映衬下,江苏按察使署旧址更显现出它特有的古朴典雅。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提升工程启动后,江苏按察使署旧址也被纳入到保护修缮范围,对江苏按察使署旧址及周边地块实施整体改造,借鉴与延续苏州历史老城区肌理,开展基础设施配套提升、景观绿化提升等建设内容。

▲ 翻新后

       江苏按察使署宽阔的大门前,两棵大树分立两旁,门楼高耸,屋脊兽吻,飞檐翘角,黛瓦细鳞。两边巨型砖墙青壁,如八字形展开,呈现出“八字衙门朝南开”的气势。

       建筑群现存三路,整组建筑主次分明,布局严谨,是典型的清衙署园林布局形态,大堂前长长的甬道体现衙署的威严,后院又极富生活气息。构架形式也是传统圆作抬梁式做法,简朴大气,体现了“儒家规范的为官之道”,展示了衙署园林的丰富内涵。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苏州姑苏发布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