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
首页
机构概况
机构简介
专家介绍
荣誉证书
专利证书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地名动态
媒体关注
地名研究
地名理论
地名法规
专家建言
学术研讨
地名文化
吴文化地名
视觉地名
地名故事
地名图书
地名服务
地名标准化服务
地名信息管理
标准地名查询
交流互动
常熟四地名入选“苏州市第二批红色地名名录”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3/7/20 9:36:14
为传承弘扬红色文化,加强红色地名文化保护,充分发挥红色地名在印证历史、激励后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今年,苏州市民政局再度联手相关部门,在全苏州范围内开展红色地名征集活动。经广泛征集、部门会商、专家论证和研究确定等各个环节,日前,“苏州市第二批红色地名名录”正式向社会发布,常熟2个类型的4个地名入选,分别是:
一、重大事件发生地
中共常熟县代表大会会址
二、革命遗址和纪念地
徐政村、常熟烈士陵园、王淦昌故居
下面跟着民政君一起来看看吧 !
一、重大事件发生地
★ 中共常熟县代表大会会址 ★
中共常熟县代表大会会址——“联珠洞”,位于常熟兴福寺北约一公里之虞山山腰,洞约1人高、宽9米、深15米,洞顶有孔,可见蓝天,山泉由顶孔流入,纷洒如联珠,由此得名,为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常熟县代表大会曾在“联珠洞”召开,常熟、无锡、江阴三县县委也曾在此召开会议,策划秋收暴动等事宜,是这一时期三县中国共产党秘密活动的重要场所,为常熟革命年代重要的遗址遗迹,它见证了中共常熟县委的诞生,见证了常熟共产党人在白色恐怖下与反动势力顽强斗争的英勇故事。2019年,虞山街道办事处在“联珠洞”旁建成“联珠洞中共常熟历史陈列室”,全方位展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常熟党组织的活动。
二、革命遗址和纪念地
★ 徐政村 ★
徐政(1913—1948年),曾名宋梅生、宋思学,常熟赵市人,于1932年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0年,徐政参加沙洲地方抗日武装杨行芳部(后改编为江苏保安司令部警卫一团),任连长,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徐政在反“清乡”斗争中被捕,于押解途中跳河脱险,改名徐政,转赴苏北。1943年,徐政受组织派遣返回常熟,历任苏常太武工队党支部书记、副大队长,苏常太工委委员、副书记。1948年3月,徐政率武工队宿营庄浜(现属支塘镇),被国民党保安队包围,于突围时牺牲。新中国成立后,为纪念革命烈士徐政,常熟在其牺牲地成立徐政乡,后改为徐政大队,现为徐政村。
★ 常熟烈士陵园 ★
1984年3月,常熟市委、市政府决定,把原在虞山公园后山烈士墓园中的9座烈士墓与今址的李建模、任天石、薛惠民烈士墓进行合并,改称常熟烈士陵园。1985年8月,由上海同济大学司马铨设计新建的常熟烈士陵园竣工,总面积达45000平方米。2022年,常熟市委、市政府投入近900万元,对常熟烈士陵园进行整体修缮,全面改陈布展革命烈士纪念馆,重建了烈士家属接待室,新建烈士英名墙。
1989年8月,常熟烈士陵园被常熟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陵园建成开放至今,一直是常熟市爱国主义教育、烈士纪念等重要活动的场所,先后被评为“苏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州市党史教育基地”“常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常熟市党员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常熟市红色地名”。陵园积极履行“纪念先烈、教育人民,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中心职能,广泛整合红色资源,依托清明、烈士纪念日等重大节日,通过举办“清明祭英烈”、烈士纪念日公祭仪式等活动,引导社会各界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同时,陵园组建了红色志愿讲解队,广泛开展红色文化宣讲进军营、进社区、进学校活动,推动红色教育“走出去”,积极扩大宣教覆盖面,有效提升了宣教实效。
★ 王淦昌故居 ★
王淦昌故居位于支塘镇南街44号,为两弹元勋、著名核物理学家王淦昌院士青年时期居住之地,属清代古建筑。2008年,王淦昌故居被列入常熟市首批名人故居。2009年,被公布为常熟市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政府对王淦昌故居实施大修,在故居本体两侧建筑内设置了生平展览和功德碑廊。王淦昌故居于2017年11月获“苏州市统一战线传统教育基地”称号、于2018年获“常熟市红色教育微基地”称号,成为宣传王淦昌事迹、弘扬王淦昌“两弹一星”“以身许国”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年来,王淦昌故居陆续被评为苏州市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实践基地、苏州市未成年人社会实践体验站、江苏省科普教育基地、江苏省华侨文化交流基地、江苏省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全国核科普教育基地、九三学社全国传统教育基地,并于2019年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王淦昌故居及其展览已成为常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和生动教材。
王淦昌,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的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他参与了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为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和国防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熟民政
上一个:
全国首批!快看,苏州6件宝“碑”!
下一个:
中华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的价值内涵何在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
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