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宝”老街坊,唤醒古城记忆!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1/11/30 16:20:43     


近日,古城保护信息平台(二期)建设项目中间成果专家咨询会顺利召开,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博士生导师伍江教授等5位古城保护领域知名专家齐聚古城,共同“把脉”项目成效。


今年以来,区古保委在文物保护对象普查成果基础上,开展古城保护信息平台(二期)项目,首创实施“古城细胞解剖工程”,对7号街坊、15号街坊、20号街坊、32号街坊4个街坊共102.1公顷内的传统民居、推荐历史建筑和历史院落进行信息采集,按照价值分类建立档案。


目前,4个街坊共筛选出传统民居组群1317处、传统民居单体3015处、推荐历史建筑50处、历史院落40处,项目成果丰硕。


积极凝聚多方合力    保障措施“一应俱全”


为保证信息采集工作有序开展,前期,区古保委积极沟通市区相关部门及属地街道,协调获取古城CAD地形图等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技术标准及主管部门意见,制定传统民居划定标准与分类依据,梳理现场普查信息表单,为信息采集工作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一支由园林古建、地理信息、城市规划、文史采集等领域专业人才和古城保护专家学者、社区志愿者等组成的“古城细胞解剖师”队伍迅速集结,经过业务培训和任务分工,积极投入到信息采集工作中。


深度挖掘历史遗存    信息采集“一往无前”

阿姨,您这房子是公房还是私房,在这居住多久了?里面还保留木结构吗?有没有听老人说过一些历史故事?

今年夏天,一群头戴遮阳帽,手持摄像机、录音笔、测量卷尺等设备的“古城细胞解剖师”,穿梭在大街小巷,逐户对建筑院落形制、建筑样式、房屋结构、建筑构件、建造年代等方面进行观察判断,采集居民口碑资料,为古城传统建筑“画像”。遇到有疑问的居民,项目团队通过发放《告居民书》等途径,向其宣传信息采集的目的和意义,争取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古城街坊的故事挖不完,每个老居民都是一本活宝典,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的见证。我们逐户上门,以拉家常的方式采集原住民口碑资料,同时注意采集门楼、界石、碑刻、古井等历史要素,深入挖掘街巷、建筑历史人文信息,使采集成果更加立体、饱满。”苏州市规划院项目负责人表示。


据悉,针对“户主外出、房屋空关”等情形,区古保委积极协调市区部门、街道以及产权人,约定上门时间,开展补充采集。“传统民居、推荐历史建筑、历史院落信息采集工作是对古城结构肌理、文化内涵等的一次深度挖掘,在全国范围内属于首创。”区古保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信息采集工作以不低于95%入户率的标准开展,最终形成传统民居、推荐历史建筑和历史院落档案,为后期街坊保护更新、人居环境改造提升提供准确依据。

深耕数据优化处理     古城“细胞”“一览无遗”

信息采集工作按照“边采集、边整理、边审核、边建档”原则开展,项目团队对现场普查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按照传统民居、推荐历史建筑及历史院落划定标准进行成果校核、内审与数据转化,形成传统民居、推荐历史建筑与历史院落档案成果。


目前,7号街坊、15号街坊、20号街坊、32号街坊传统民居单体中共划定一类传统民居79处、二类传统民居883处、三类传统民居1917处、其他传统民居136处。

信息采集项目团队负责人介绍:“我们按照传统民居单体主要特征将其进行分类,其中一类传统民居为主体木结构保留较好,建筑细部特征明显,室内布局未显著改变的建筑;二类传统民居为主体结构保持苏州传统建筑特色或近现代风格不变,室内布局未明显改变的建筑;三类传统民居为尊重肌理、结构完整、尺度适宜且对传统民居组群完整性有贡献的建筑。据悉,信息采集数据还将同步到古城保护信息平台,实现古城历史遗存展示“一键可达”。


当前,区古保委将传统民居、推荐历史建筑信息采集列为“一年冲刺行动计划”重要项目,将于明年10月前完成21号街坊、22号街坊、28号街坊、29号街坊、30号街坊信息采集工作,同时系统总结古城保护信息平台(二期)项目建设相关经验,充分吸收专家意见,扬长补短、主动作为,以“绣花”功夫做好古城街坊深度普查,以“鲁班”技艺归纳总结普查信息,力争使信息采集成果更好地服务于古城保护与城市更新,为全国古城保护基础工作提供姑苏样板。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苏州姑苏发布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