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地名---胥门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0/12/11 9:11:28     

吴文化地名---胥门


胥门位于苏州古城西部,万年桥东南、百花洲北。为伍子胥建造阖闾大城时所辟八门之一。本名西门,胥门之名得来有三:一说,因遥对城西姑胥山,故称姑胥门,明卢熊《苏州府志》云:“胥门,西门也,在阊门南,一曰姑胥门。”二说,因径对胥江而名之,相传胥江为伍子胥所开凿,但其名仍源于姑胥山;三说,因主持建城者伍子胥宅第在附近(今胥门内有伍子胥弄),后又悬头于门上,故称胥门,唐《吴地记》:“胥门,本伍子胥宅,因名。”但此说出现较晚,当为后人附会。


初时,胥门也是水陆城门并列。胥江导太湖水环城而行,并入城纵横流贯全城。战国时,春申君黄歇因太湖水由胥门直流城内易遭水涝之灾,遂将胥门水陆二门尽皆封闭。唐代,胥门水陆门重启,至宋代二门又皆塞。现存胥门陆城门,为元至正十一年(1351)修城时重辟。至正十六年(1356),张士诚增建瓮城。清顺治年间(1646年前后)修城,顾嗣立为胥门书题额“姑胥拥翠”。1938年,为方便交通封堵古胥门,在万年桥东辟新胥门。1958年拆除新胥门,而古胥门由于被周围民居包围,有幸保存了下来,成为苏州除盘门外仅存的古城门。




胥门现存门洞由三道砖砌拱券构成,第二道与第一、三道垂直相交砌筑,结构与盘门陆门相同。拱门高4·65米,宽3·3米,纵深11·45米。东侧(城内)尚存横额,原题字已毁,新补“胥门”二字,砖雕花边,甚是古朴。城门两边城墙高7·2米。1999年,结合百花洲地区街坊改造,对胥门进行了考古调查,发现瓮城残基厚约5米,瓮城内南北宽约40米,东西进深20米,瓮城门南向。此后,又对胥门及其两翼残存的380余米城墙进行了维修加固。200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苏州自古是江南一大都会,文书传递、官员往来甚为频繁。南宋至清代,胥门内外为姑苏馆与姑苏驿所在及官员迎送之地。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知府王奏建姑苏馆于城下内城河畔,“宏丽雄深,为三吴之冠”。同时,于已堵塞的胥门城上筑姑苏台,登台西望,吴门诸山尽收眼底。台下辟有百花洲,此为胥门内向南一带称为百花洲的由来。元代即以馆址设姑苏驿,元末毁于兵火。


在胥门外南侧,背城面河处原有宽阔的石砌船埠,系官船停泊处,称接官厅码头。清乾隆九年(1744),知府觉罗雅尔哈善言“凡各宪经临,所属文武各员迎送均有官厅以避寒暑,唯僚佐向无厅廨,一遇雨雪不免淋漓。”乃捐俸建佐杂官厅三间,并建坊于前,题曰“胥江旧迹”。最后一次重修是在同治四年(1865)。民国及日伪时期,旧址被用作水警队驻地,日趋破败。二十世纪50年代初,接官厅原有建筑先后被拆除、改建,成为苏州自来水公司管道安装工程队驻地(接官厅142号)。1999年,建筑全部清除,在胥门内外建设开放式市民公园,初名接官厅公园,2020年更名为百花洲公园。公园的北部,现已辟为伍子胥纪念园,塑有伍子胥像,立有伍子胥纪功柱等。




2001年起,区政府利用古胥门城楼遗址、百花洲公园以及周边区域,连续举办元宵灯会,受到了市民与游客的喜爱,现已演变成集苏州民俗文化、节庆文化、旅游文化于一体、全面展示吴地悠久历史的大型民俗文化活动。2009年,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特约撰稿:莫俊洪)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