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
首页
机构概况
机构简介
专家介绍
荣誉证书
专利证书
信息资讯
地名信息
地名动态
媒体关注
地名研究
地名理论
地名法规
专家建言
学术研讨
地名文化
吴文化地名
视觉地名
地名故事
地名图书
地名服务
地名标准化服务
地名信息管理
标准地名查询
交流互动
辛庄为什么和蛇如此有缘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5/6/19 9:30:47
在常熟的辛庄镇,蛇不仅是生态链中的一环,更在地名、传说与产业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从蛇泾到蛇盘墩,从蛇医传奇到蛇业经济,辛庄与蛇的缘分,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自然关联,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蛇泾:蛟龙游弋的古老河道
蛇泾因蜿蜒似蛇而得名,位于昆承湖之南,西起辛安塘,东至济民塘,中途经刘巷、南埭、新泾浜全长5.65千米,是常熟辛庄镇、沙家浜镇及苏州相城区的排水干河之一。蛇泾水面宽阔,底宽30米左右,河口平均宽44.8米,水域面积0.2平方千米,其主要支河有招军河、刘巷河、平婆溇,流域面积约10平方千米,属低洼圩区,两岸皆有堤防,为市级河道。
《重修常昭志》记载:蛇泾即长洲界河东,入时泾,西通新安塘。传说在昆承湖形成时,有一条蛟龙出世,向南转东游玩,经游之处形成一条弯曲的河道,人们取名龙泾。明代军师刘伯温经过此河,认为此名有讳真龙天子,遂改为蛇泾。
蛇盘墩:水蛇灭鼠的生态传奇
蛇盘墩位于辛庄中部的杨中村,在比较荒野的北十八圩。南起项泾河畔,如同一条游弋的小蛇,绕绕弯弯向北流入杨园河,是条村级泄水河,长约千米。
此河取名蛇盘墩,有一则传奇典故:有年秋天鼠灾泛滥,河道两岸庄稼全被吃得精光,颗粒无收,饿死了无数的老人和小孩。两河岸的坟墓上,凄声不绝于耳,村庄里阴霾笼罩。一天,来了一群破衣烂衫叫花子,趴在土墩、堤岸上,挖蛇蛋充饥。当地百姓也效仿之,白乎乎的蛋谷撒满河岸,变成了无数条水蛇,在河道两岸窜来游去,盘绕在土墩、堤岸上专食老鼠,秋后,农家粮丰满仓。蛇盘墩的河名由此流传至今。
蛇医传奇:从民间秘方到非遗技艺
清乾隆元年(1736),一对操广东口音的母子,乞讨流浪到辛庄一带,身背竹篓捉蛇为生,人称捉蛇叫花子。一天叫花子路过某村,见地上躺着浑身是疮的少女,手和脚上淌着脓水,不停地呻吟。叫花子母子俩,给她喝熬制的蛇汤,吃蛇肉。收留后,天天如此,日子一长,开始褪痒、疮也结疤,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女站立了起来。女子知恩图报,甘愿与30多岁的叫花子结为良缘,故事至今,成了茶余饭后街头闲话。
张桥地方,有位捉蛇叫花子,姓王名树清,镇江人,20世纪50年代,他流浪至此,栖身于一座破败的古庙中,依靠捉蛇、制作蛇药以及医治被蛇咬伤的病人来维持生计。1968年,隔乡(老辛庄)一妇女被蛇咬伤,生命垂危,向王树清求治。他对蛇咬局部切小口,并含酒在口,吸吮排毒,使创口不断渗液消肿,同时内服及外敷中草药清热解毒。凭借着他那精湛的医术,妇女得以重获新生,感激之余,她当即决定认王树清为干爹。王树清医技从此声名远扬,苏州、无锡、沙洲等外地毒蛇咬伤者,纷纷慕名而来,神奇的蛇医故事写在了书本上。
原杨园卫生院蛇医陆金荣,现双浜村人,早年,他在外地四处奔波,捕捉各式各样的蛇类,以出售蛇肉和蛇皮为生。因此,外地人也常称他为捉蛇的叫花子。他不仅以此为生,还掌握了丰富的蛇伤医疗技术,为人们捉蛇防身提供帮助。1971年,聘为杨园卫生院蛇医科医生,临床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医治了不少的毒蛇咬伤病人,医院门诊病人络绎不绝。继县内白茆卫生院后,杨园卫生院是第二个专设蛇医科的医院。“白茆蛇伤救治法”也被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世纪七十年代杨园卫生院
蛇业经济:从捕蛇到产业致富
辛庄悠久的蛇文化,引领了境内原界善村和查家浜村的蛇业经济发展。
早在1962年,现常南村的界善,徐伯玉一帮人开始捕蛇,加工蛇皮、蛇肉出售。丰厚的收入,仿佛烘烤的糖山芋,诱惑了70%的社员参加捉蛇队伍。蛇业经济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1986年,村里创办了常熟市蛇业公司,又波浪式发展成为江苏、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生产的蛇类保健品、化妆品、蛇酒、蛇皮硝制及皮革品五大系列产品,部分国内销售,大部分远销世界各地区。那时,蛇业经济开始繁荣兴旺。
公司蛇园
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较为薄弱的现双浜村查家浜,有300多人以捉蛇为副业,远走他乡,蛇相关的社队经济如同雨后春笋,纷纷兴起。在蛮有经济头脑的蛇王王树生的带领下,生产队办起了养蛇场,并和日本中山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常熟中山特种养殖制品有限公司外资企业,加工蛇粉、蛇干、蛇胆,产品内销全国各地,外销日本,丰厚的蛇业收入致富了当地百姓。
公司生产的蛇皮产品
辛庄的蛇文化历史悠久,
传承下来的那些蛇地名、蛇传说、蛇产业,
不仅是一种地域符号,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它代表着智慧、勇气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作者:吴云生,常熟辛庄沧泾人)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常熟史志
上一个:
地名商标与地理标志的权利冲突及解决路径
下一个:
太仓城是不是拆了支塘城而建的呢?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
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