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盛家厍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5/6/16 9:38:06     


        盛家厍,又称盛家舍,位于吴江老城区南侧。以前,这一带称为江南市,其中的“江”指吴淞江,“市”即市集。其历史悠久,地理位置优越,北侧不远处就是名闻遐迩的垂虹桥。自垂虹桥于宋庆历八年(1048)建成后,吴淞江两岸商业渐兴,出现“两界星河涵倒影,千家楼阁载浮萍”(宋元之际方回《垂虹晚眺》中句)的盛况。

清康熙《吴江县志续编》载盛家舍

        盛家厍的由来,一说在宋建炎元年(1127)后,被封为吴江开国伯的盛章由临安迁居吴江,其子孙在全县繁衍散居,许多地方以盛字命名,如一都有盛庄,四都(横扇街道四都村)有盛乌田,十七都有盛墩(今平望镇胜墩村),二十都有盛泽,其中二都有盛家厍。一说明代弘治、正德年间(1488—1521),处士盛灿建柳塘别业于吴江县城之南吴淞江畔,后盛氏后代世居于此,而得名盛家厍(舍)。

清乾隆《震泽县志》载盛章封吴江县开国伯

        许多年来,盛家厍一直是吴江县城的主要商业街区之一。街上鱼行、肉店、南货店、油酱店、大饼店、豆腐店、杂货店、剃头店、茶馆等商肆店铺应有尽有。周围农民和太湖里来的的渔民,在此销售农产品和水产品,购回生活生产用品。每日清晨,县城内外的居民将盛家厍作为菜市场,前来采办家用所需各种物品。

        历史上,盛家厍饱受战火之难。清同治二年(1863),清军与太平军在吴江城南进行拉锯战,世称“江震会战”(江指吴江县,震指震泽县,当时吴江分为此二县),将昔日繁荣的商业街区基本夷为平地。同治中后期,盛家厍逐渐恢复,居民们重建家园。民国18年(1929),曾设盛厍镇。抗日战争爆发,日军进犯吴江县城,盛家厍首当其冲,吴祥兴南货店被抢被烧,垂虹桥畔成了日军屠杀中国百姓的场所。抗战胜利后,盛家厍逐渐恢复昔日的热闹。在盛家厍众多的商铺中,张万茂酱园、宣协生鱼行和吴祥兴南货店最为有名,另有万春堂国药店、红云阁茶馆等。这些商铺店肆,在1956年对私改造后成为合作商店,其中张万茂酱园与元大酱园成为松陵酱厂。

  
图一:清乾隆《震泽县志》载柳塘别业(盛家舍),
图二:清乾隆《震泽县志》载赵宏《过盛处士灿柳塘别业》

        盛家厍曾住有不少名人。明洪武十九年(1386),明太祖朱元璋将女儿寿春公主嫁给开国功臣颖国公傅友德之子傅忠,诏赐吴江庄田120顷,并于南门外(今新盛横街南)建驸马园,至今留有“鸾轿浜”这个小地名,在今中南弄则遗有一个巨大的石础。盛灿当年建有柳塘别业,其友赵宏作有《过盛处士灿柳塘别业》(按今名盛家厍)诗:“出郊三四里,相觅野人家。断岸危桥接,衡门古寺遮。地炉煨薯蕷,村酿泛松花。话尽平生抱,回塘日已斜。”后盛灿后人将柳塘别业转给明副都御史、山东左布政使沈珣,至今中南弄中的老居民将弄东的一个院落称为“沈家花园”。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进士徐师曾,选庶吉士,为吏科给事中,后因严嵩父子揽权,见事不可为,托疾乞归,筑室在南湖之上,名“南溆书庄”,这南湖当年便在盛家厍的南侧。

来源:吴江通,内容节选自 陈志强《话说盛家厍》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苏州民政
上一个: 百年南新桥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