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亭山与草鞋山

网址: www.szdmw.com      发布日期:2024/5/30 10:08:51     


       出姑苏城娄门,沿娄江往东,地势平坦。在如今的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境内,风景秀丽的阳澄湖南岸,有毗邻的、冠以山名的两座土墩:唯亭山与草鞋山。清代唯亭诗人朱丕成在其《唯亭棹歌三十首》中赋诗:“唯亭山接草鞋山,层级无多甚易攀。每遇踏青驰远目,菜畦麦陇自回环。”

       唯亭山,据说是春秋时楚国大夫夷王的陵墓,故附近村民俗称夷陵山。此山虽然只有五六十米的高度,但听老一辈上了年纪的村民们说过,在阳澄湖里开泥船、捞水草的时候,突然碰到白浪滔天的恶劣天气,农船必须尽快避险,挺立的夷陵山就为风浪中的摇船人指明了进港靠岸的方向。而对于从上海乘火车返乡的旅客,火车过了昆山正仪站,就能望见夷陵山及小庙,意味着马上要到唯亭站了,无意中夷陵山就成了那时进出唯亭的地标。

       唯亭山上有座古木参天的庙宇,是始建于梁武帝时的江南名刹重元寺。寺内曾有千年历史的宋经幢(仅次于甪直保圣寺的唐经幢),雕刻精美的石塔等珍贵文物。山上小庙的不远处,有乱石堆成的一个山洞,望进去黑乎乎的,有些吓人。传说当年这个洞穿过阳澄湖底,可直达常熟的虞山脚下。历史上此庙也有屡建屡毁、屡毁屡建的遭遇。

       1928年在唯亭山麓重元寺山门处成立了唯亭山乡农村服务处,该服务处开办的五年间,唯亭山乡的旧农村呈现一派新气象:农村中旧习俗(如迷信、早婚、不讲卫生、不读书等)逐步得到改造;荒墟改建成公墓;设立公共体育场;副业得到了发展;农业种子得到了推广;提倡卫生防疫;妇女得以进夜校识字。“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服务处在唯亭山乡组织农民成立战时维护会,使战乱期间的唯亭山乡农村“连鸡鸭也没有少掉半只”。同时,维护会还开展“捐年糕”活动,公演新剧,尽力支援前线抗战。后来,当年的破庙改建成一所乡村学校,附近的农家子弟可以就近入学,朗朗的读书声代替了从前的木鱼诵经声。现在的重元寺已经政府批准易地重建,成为阳澄湖半岛的著名景点。

       草鞋山与唯亭山仅一条小路之隔,《元和唯亭志》载:“草鞋山,在唯亭山之西,枕阳澄湖滨,形如草履,因名。”传说草鞋山是仙人的一只玉草鞋从天上掉下来而形成的。在唯亭当地有一首民谣流传甚广:“苏州城外草鞋山,山上有只玉草鞋,福佑人间通苍天,要能得到胜神仙。”草鞋山的美丽传说,随着其真实“身世”的逐渐揭秘,给唯亭带来了无比的自豪与荣誉。

       二十世纪70年代,在草鞋山西侧的山脚下,办起了唯亭公社的第一个砖瓦窑厂,烧窑用的土都取自草鞋山。人们在取土时,经常会在无意中挖掘到不少的陶罐、陶片,这引起了上级文物主管部门的重视。

       1972年10月到次年1月、1973年4月至7月期间,由南京博物院带领,组织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班师生、苏州博物馆、吴县文管会等单位,联合对草鞋山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发现草鞋山文化堆积层厚达11米,出土了6000多年前的炭化稻谷和织物残片(葛布)以及陶、玉等质料文物共1100余件,还发现了古稻田、古墓葬等,由此发现了不少从吴越到“良渚”“崧泽”“马家浜”等不同文化时期的遗址遗物,所有这些都有力佐证了唯亭草鞋山是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它几乎跨越了太湖流域、长江下游一带的石器时代到先秦时期的全部编年史。悠远独特的“草鞋山文化”几乎可以诠释苏州地区的全部远古文化,也是一幅埋藏于唯亭地下的、远古苏州的完整历史和吴地古文化的珍贵缩影。

草鞋山古水稻田遗迹。苏州市考古研究所供图

       1973年考古发现的草鞋山良渚文化遗址,首次出土了大型玉琮、玉璧等随葬玉器。此次出土的良渚时期玉器类中的玉琮,外方内圆,刻有象征兽面的纹饰,由于这是首次在中国史前墓葬中出土,解决了玉琮的断代问题,因此这件珍贵的器物被誉为“中华第一玉琮”。这件玉色粉白的管形玉琮,外方内圆,两端尖平,体较窄小如方管,把它横下来看,确实有点像古代女人的小脚鞋子,也就有了后来在民间传得神乎其神的所谓“玉草鞋”的来历。


       千百年来,唯亭境内的阳澄湖水悠悠滋润着草鞋山和它毗邻的夷陵山,两“山”一“湖”的秀丽风景,早有清代诗人归圣脉把它吟诵成“唯亭八景”之《曲水环山》:“阳城湖岸小山浮,里许周遭水错流。四望支河趋叠垒,千家烟火结高丘。鳞鳞栉比繁星布,曲曲回旋新月钩。震泽峰名七十二,对山溪目恰相俦。”

       2013年,草鞋山遗址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文章为转载,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转载于公众号——苏州日报

版权所有:苏州吴文化地名研究所    联系电话:0512-57576767 
接待地址:昆山市玉山镇祖冲之南路1666号清华科技园5号楼 
业务主管单位:苏州市民政局     备案号:苏ICP备20015087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