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化“政府负责”为着力点,推动地名公共服务创新发展
增强“政府负责”的整体性、协同性。地名具有种类多、范围广等特点,不仅包括山水林田湖草沙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还包括行政区划名称,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地名称,街路巷名称,住宅区、楼宇名称以及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气象等设施名称,涉及部门众多。地名主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之间存在职能交叉,“九龙治水、无人看闸”成为多年来制约地名工作发展的重要因素。以《地名管理条例》修订、实施为契机,进一步理顺地名管理体制机制,优化地址、小区名称等申报流程,实现从“一门申报”到“一窗申报”“一网申报”“一掌申报”的转变,达成从“最多跑一次”到“最多点几下”的提升。通过增强政府部门的整体性、协同性,更好地发挥政府在社会治理的作用。
完善法规标准体系,增强社会、公众参与的可期待性。要通过完善相关法规标准,不断增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治理的可期待性。例如,通过制定论证会、听证会等标准规范对公众参与的方式、程序、人员条件做出明确的规定。在鼓励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参与方面,较为明确地列出鼓励参与的业务范围、参与方式、激励措施等。通过增强社会、公众参与地名领域社会治理的可期待性,提升参与的有序性、有效性。
增强地名公共服务差异化供给。在提供普惠性、基础性地名公共服务的基础上,细分地名公共服务产品受众,提供更加精细化的公共服务,满足日趋多样化、异质性的用户需求。在信息技术方面,引导社会组织、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引入物联网等新技术,挖掘地名信息潜能和大数据优势,推进地址等微观地名的收集、开发和利用,与物流、导航等社会需求相适应,开发新型智能地名标志等更加优质的产品,增强指位信息饱和度,发挥地名在网格化治理、应急管理、交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在地名文化方面,注重挖掘地名文化的地域特质,推进地名文化与公众的互动性,鼓励、引导社会组织等推进地名文化进课堂,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推出更适合青少年阅读、兼具趣味性和可读性的图书,发挥地名在乡土教育等方面的作用。
加速地名管理、公共服务和地名文化的融合。地名管理、公共服务和地名文化是地名工作有机整体的三个方面。地名管理是基础,公共服务是目的,地名文化是灵魂,是引领力、内驱力。要着眼于地名领域社会治理的整体性供给、整体性推进工作,提供整体性社会治理方案。加速地名文化与地名管理、公共服务相互融合,将地名文化的思维渗透到地名管理、公共服务的各个环节和方面。运用具有文化含量的措施手段,推进具有文化氛围的社会治理,提供更多具有中国文化烙印的地名公共服务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