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避讳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种特有的现象,其俗起于周,成于秦汉,盛于唐宋,延至明清,波及当代。避讳主要有国讳、圣讳、家讳三种形式。为避讳,有改年号的、改官名的、改姓氏的、改名字的,地名避讳便是其中之一。
地名避讳是我国古代避讳制度的重要内容,包括郡县州、集镇场、山川、河流、街坊、殿宇、庙堂、陵墓等等名称。自古以来,在汉族地名中,因避讳而使地名发生更改的例子不胜枚举,地名避讳是古代地名的特点之一。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改恒山郡为常山郡。浙江的嘉兴原来叫做由拳县,三国吴黄龙三年(231年),“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认为是祥瑞之兆,乃改由拳县为禾兴县,并于次年改年号为嘉禾。赤乌五年(242年),孙权立子和为太子,“和”“禾”同音,为避讳,将禾兴又改为嘉兴。在我国,地名避讳从古延续至今,近代和现代因避讳而更改的地名也不少。与古代相比,近现代的地名避讳主要是为避凶、避邪。从避讳的类型上讲当属于忌讳和憎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