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是地名命名的源头,中国地名是传统文化的见证。比如九州的由来,相传九州是夏禹治水后划分的,州名未有定说。《尚书·禹贡》作冀、充、扬、青、徐、荆、豫、梁、雍州;《吕氏春秋》中有幽州而无梁州;《周礼》中有幽州、并州而无徐州、梁州;但真、充、扬、荆、豫、雍、幽,得到较多的公认。以后,汉晋唐等代也实行州县制。因此,在我国县以上的区划中,以州为名的根多。再比如:西安。历史上的西安叫做长安,还有过大安府(后梁)、京兆府(后唐)、陕西路(宋)、安西路(元)、牵元路(元)等等不同名称。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第二年春,大将军徐达攻下奉元路,将奉元路改名为西安。西安是安定的大西北的意思。还有沈阳名称的由来,沈阳一名始见于元代成宗二年(公元1296年)设置的沈阳路,源子浑河。今天的浑河当时称为沈水。古人习惯把水北称为阳,而沈阳地处沈水的北面,故称之为沈阳。凡此种种,足以证明传统文化的精髓给地名命名注入了活力,提供了基础,是地名命名的源头。

